[邓启耀]谁的祠堂?何为遗产?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17 中国民俗学网 邓启耀 参加讨论
提要: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实物载体祠堂,是岭南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一种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遗产”,由于历史原因,它的权属和文化遗产价值,存在认知上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一系列失当处理。因此,如何充分保障文化遗产所有者的权益,鼓励社区参与,全面认识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古村落 祠堂 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项目号11ZD&185) 作者简介:邓启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广州历史乡村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 最近几年,因研究项目需要并受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委托,我参加了广东、云南、福建、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历史村落和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一些考察评估工作,其中,祠堂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即来自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村落祠堂的田野考察。 祠堂是岭南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的实物载体。南宋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大量移民南下。为了站住脚跟,他们不得不以宗亲血缘组织凝聚力量,争夺资源,以宗族祠堂为聚族与认同中心的古建筑在珠三角地区非常普遍。明清时期儒家精英文化向乡土社会普及,乡村宗族组织日益兴旺,与祠堂及其相关的信仰、仪式、民俗、民间工艺为基本文化素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古村落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在田野考察基础上,以古村祠堂及其文化生态为问题切入点,对现行古镇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反思。 一、谁的祠堂? 2011年4月,受东莞市博物馆委托,我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及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开始了对东莞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初步考察。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NS村和TW村是踩点考察的目标之一。 东莞市茶山镇NS村是岭南地区常见的农业聚落,南宋前有多种姓氏的居民在此生活。南宋末年,有谢姓达人因战乱避祸南迁,定居NS。由于注重教育,谢氏家族才兴丁旺,经七百多年发展,NS村逐渐成为以谢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为建基始祖和丁财两旺的旁支祖先立祠蔚然成风。NS村现遗20多座祠堂和家庙、200余间民居,以及书院、店铺、楼阁、寨墙、水坊、古井、里巷、牌门等,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文化景观,现在已经开发为东莞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由于是“景点”了,古村落已经被改造成为付费消费的公共空间。村口停车场停满旅游大巴和各种自驾车载客车。村子围闭,大门口有人收门票。村内靠路边的老房子大都修缮过,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重新彰显岭南传统建筑的优雅;少量瓷砖贴面的水泥房在古建筑群落中显得恶俗,被印有青砖的幕布遮挡了,伪装成老房子的模样。我们随熙熙攘攘的游客,按导游路线进入一些建筑物参观。村落以长形水池为中心,水池两边是风水最好的位置,主列祠堂。NS村的祠堂依祖先位序分别有宗祠、家祠、家庙等类型,宗祠三进布局,各家祠、家庙为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兼融广式、徽式及西方建筑风格。较有本土特色的,是红砂石的应用。墙基、门楣、窗框等构件,均以附近古采石场所采红砂石为之,使得古村落在整体的青灰中跳出几抹亮色。 沿古村落中心区域转了不到一圈,正欲按例进入一个参观点“晚节公祠”,却被几个穿黑色制服的保安喝住。我问有票为何不让进?黑制服说有领导在里面拍照片。我知道这年头领导喜欢显得有文化,会写字的到处题字,收取超常规“润笔费”;字拿不出手的提个相机到处巡视考察按下快门,然后有人出钱为其办展览编画册赚超常规的“稿费”,这些事已经成为行内心知肚明的事。由于有了这样的雅兴,为领导贡献古玩或名贵字画供观摩参考,配备高档摄影装备并提供出行便利等等,就成为不见钱的新攻关模式,俗称“雅贿”。但眼下这厮“搞创作”也太霸道了!这不公共场所吗?怎么把公共场所也变成特供领地了!想找“公仆”问问究竟,嘴才动,黑制服身立动,摆出家丁护驾“维稳”的阵势。有学生在,只好忍了。 就此败了兴,不愿再在这样的地方停留。但一些问题却由此被引发了:谁的祠堂?宗族祭祖的神圣空间在什么时候变成向游客收费的世俗空间?而这种貌似向公众开放的共享空间又何以成为权贵的“特供”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