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走过十年


    因为境内延续留存1200多年的“稻鱼共生系统”,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在浙江青田挂牌。日前,在其挂牌十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青田。
    这里的农家乐格外吸引人。进入冬季,除了当家菜田鱼,现在青田龙现村只剩下萝卜等几样当季蔬菜。但一些温州老板预定杨民康家的农家乐时,明确表示只吃当季时令蔬菜。
    无疑,在解决温饱之后,如今人们对生态、安全、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回归传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在中国是新的项目,但发展比较快。”该项目办公室主任、中科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深有体会。
    十年前,闵庆文刚开始开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并没想到会有如今的影响和成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percyw.misika介绍,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国际层面上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比如,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土壤年”,主题就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而今年9月底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刚通过的一项重要决议就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而在去年的apec第三届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上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北京宣言》明确强调:“加大各经济体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指出,建立在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诸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自然资产消耗、生态退化、环境污染、食物安全、城乡差距加大等。
    老祖先几千年的经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面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人们开始考虑通过传统经验和方法来探索解决途径。
    李文华告诉记者,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食物来自于小农或传统社区为组织形式的生产,这保留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优美的农业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态智慧。
    与地方紧密合作
    过去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在实验室或定位站完成的,而这次与各级行政部门的紧密结合是令李文华感到愉快的一种模式。
    对于闵庆文来说,正由于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与各级政府打交道,为国家和地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参与挖掘新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闵庆文认为,农业部管理和财政等部门应当积极合作,希望能像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一样,得到国家财政的稳定支持,“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的话,对我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闵庆文希望能将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成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辉煌成就的窗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和文化基因库、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而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现在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与过去大不一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上到下都有了很大提高。
    “这项事业才刚刚起步。我们需要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数量远远超过目前认定的数量。现在有了很好的开始,也有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今后的前途是非常广阔的。”闵庆文说。
    面临挑战
    这项事业到了一个转型的阶段,需要上一个新台阶。
    闵庆文表示,这虽然是粮农组织、农业部门推进的一项工作,但绝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情。它是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农业转型等密切相关,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和推动。
    当前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底数不清。截至目前,尚未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普查,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李文华指出。其次是对其精髓挖掘不够。没有系统地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问题,社会价值、传统理念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也不够。
    此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机制也有待健全。虽然各地探索了一些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但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申报、轻保护,重生产、轻生态的做法,忽视遗产地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李文华提醒,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渐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在保障本国食物安全、影响全球食品贸易等方面的前景,非常重视申报、管理等方面的竞争,甚至争夺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