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张玮:内蒙古鄂伦春:拓跋鲜卑发源地的新时代变迁


    进入深秋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已提前步入雪季,其境内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深邃莫测的人文历史依然不断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来此探古访幽。
    能骑善射的鄂伦春族是鲜卑人没有南迁的一支。近年来,当地族民放下猎枪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走向“新时代变迁之路”,他们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闻名国内外。
    鄂伦春族是中国三少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之一。自古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以勇悍善射驰名于世,现有人口7000余人。鄂伦春自治旗共有2050名鄂伦春人,该旗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素有“鲜卑民族发祥地”、“狩猎之乡”之美誉。
    鄂伦春博物馆解说员李林介绍道:“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北语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森林狩猎文化,至今仍延续与发展着中国古代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在1949年以前,一直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阶段。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全旗范围内实施禁猎,鄂伦春族开始实现了跨时代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猎枪是我们祖祖辈辈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今放下猎枪开启新时代生活,虽然有诸多不舍,但我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传承着狩猎文化。”2009年,放下猎枪的莫日根和族民们搬进了新居,发展起了民俗旅游。
    鄂伦春族民的“新时代变迁”围绕着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嘎仙洞”展开。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祖庙石室,也就是鲜卑民族的发祥地。
    据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资料显示,2010年前,嘎仙洞是“一个石洞、一条小河、一个传说、一瓶矿泉水喝到一半走完全程”的“景点”。近年来,嘎仙洞除了是诸多考古学者钟爱之地,也陆续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探秘”。
    2010年,呼伦贝尔市启动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工程,规划总面积逾160平方公里,园内包括拓跋鲜卑祭坛、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鄂伦春乌力楞(鄂伦春语,意为“子孙们”)等项目。
    走进文化园,鄂伦春族民们的迎宾酒、民族舞、以及狍皮制品、桦树皮制品等民族手工艺制作工艺的完整保留都让人叹为观止。
    数据显示,2017年1-8月,鄂伦春自治旗累计接待中外旅游人数601170人次,同比增长19.41%;旅游收入48311.79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1%。
    “走进这里,仿佛参与了整个鲜卑迁徙、鄂伦春渔猎、萨满祈福等一幕幕灵动的场景。”杭州游客刘欣感叹道,“这里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条溪流、每一块石头都有历史的回响,都有祖先壮怀激烈的情怀和穿越时空的壮美。”
    “我们虽然搬进新居,但依然保留着曾经的斜仁柱,经常和族民们回来煮肉、喝茶、聊天,带领游客感受大自然,讲述鄂伦春的勇敢故事。”“90后”鄂伦春族女孩阿日罕告诉记者。
    呼伦贝尔市政府官方表示,鄂伦春自治旗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丰富了鄂伦春族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也让游客能够在游览山水时,感受到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光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