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回眸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35 爱思想 蒲国良 参加讨论
一、风雨苍黄五百年:社会主义运动的艰辛开拓 社会主义是试图用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办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病以实现社会公正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和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这一历史进步又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和苦难直接引发了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诞生。 1516 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开端。但它由最初极少数先哲的思想火花,最终生成磅礴激荡的社会运动,则是 19 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其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曲折和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加速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合流,一种思想理论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形成了几乎席卷全球的运动。 进入 20 世纪,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在地球的一角,在即将被战争拖垮、拖死的沙俄帝国的母体上,如凤凰涅槃一样奇迹般地诞生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她战胜饥饿,战胜封锁,战胜内乱和外患,从一个幼弱的政权成长为强大的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扼死她的资本主义国家已不得不反过头来求助于她的力量来共同对付法西斯势力了,其直接的后果是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加盟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标志着各所在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革命转向建设。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严重失败;有凯歌行进的顺利发展,也有艰难曲折的改革探索。 进入 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分裂,与共产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平行发展的是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按照其民主社会主义理念,对各所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进行改造,取得不少积极成果,并出现了诸多令人侧目的亮点。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成绩不俗。二战后,还有一批新独立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也打出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旗帜,实行了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政策,一些国家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除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之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潮、运动和流派。这些思潮、运动和流派生生灭灭,往往是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社会问题的反应,它记录着持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们孜孜求索的足迹。 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空前挫折,但它并没有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趋势。500 年来,社会主义思想最初不过是少数先哲对社会不公正的微弱呐喊,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思潮,再变成运动,随后衍生出制度。它从欧洲一隅的点点星火燎原全球,从涓涓细流激荡为洪波巨浪,所呈现的发展轨迹显然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理念持续不断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以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既有改天换地的波澜壮阔,也有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当我们惊叹于前者的“伟大”与“惊心动魄”时,切不可忘记后者同样能够改变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当“伟大”与“惊心动魄”暂时退出人们的视野时,历史并没有就此驻足。社会主义就这样经历了数百年风风雨雨而不衰。 与苏东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遭遇空前挫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浴火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给 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图谱上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视野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包括传统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其它各种主义之科学成果的吸收、借鉴与扬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全新探索。 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我们便不难看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是风雨苍黄、沧海桑田的五百年,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五百年。而把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总体态势放在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的节点上,我们便可以说,冷战后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对应物,是将同当代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社会主义,是历经磨难仍在不断前行的社会主义,是面临严峻挑战仍在艰难探索的社会主义,是酝酿着重大变革的社会主义,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二、从乌托邦到中国梦:社会主义理念的复杂递嬗 自 1516 年《乌托邦》一书问世到 19 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以乌托邦形态存续了 300 多年。 在 16 - 17 世纪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出现了正在形成中的无产者反抗早期资产者的斗争,其理论表现形态便是以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乌托邦思想。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反应,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反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最初的呐喊,初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理想,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时代。不过,它们对未来社会的主张普遍较为粗疏,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17 世纪中叶和 18 世纪末,英法两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城乡无产者希望把革命继续引向深入,于是便有了以英国的平等派和法国的巴贝夫为代表的“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以及与这些运动相应的理论表现形态,即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的“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他们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说与理性论基础上,用法律条文对未来社会诸多重大原则进行明确规定,其现实感和科学性明显增强。但这一时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又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 进入 19 世纪,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扩展而来的是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与社会危机的空前加剧。在此背景下,欧洲出现了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三个伟大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思想家都倾向于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和进步的过程,并试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被理想社会代替的必然性。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若干重大原则也作了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 随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这时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却成了时代的落伍者,无力担当历史重任。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完成了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扬弃与超越,促成了社会主义由乌托邦到科学的转变,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生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之为科学,首先在于它始终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科学化本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科学社会主义之为科学,也在于它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予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之为科学,还在于它不断地吸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从不固步自封,自视为穷尽了一切真理。 社会主义是科学,就要求人们在运用这 一理论时能实事求是地考虑运动的实际出发点,而不是用教条式的理论原则去剪裁现实。要防止教条主义,就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防止教条主义,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在落后的俄国领导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又初步探索了在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随后,各国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当时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选择了苏联模式。尽管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找到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但事实证明,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很多问题,一直 “没有解决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大成就,是彻底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重新定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而以“两个一百年”为核心目标的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具象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和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从乌托邦到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理念逐步演变与进化的过程。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随着私有财产出现,剥削和压迫现象出现,社会不公正现象出现,人类便开始了漫长的逐梦和筑梦时代。古代中国人的“大同”及西方人的“理想国”、“千年天国”,都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乌托邦”不过是人类古老梦想的近代化。自莫尔以来,乌托邦思想在各种形式的乌托邦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循环中得到丰富、充实、升华和拓展。今天,乌托邦思想所承载的内涵已极其庞杂,但它批判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基线却是始终如一的。 乌托邦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人类乌托邦思想体系中极为耀眼的一页。从 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乌托邦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反映了人类进步的思想要求,它关于自由、平等、公正、富裕、和谐、民主等理念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价值关怀,已经融入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的精神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空想色彩不断褪色、糟粕成分不断祛除、科学元素不断增强的过程。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以及各国社会主义者历尽艰辛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则是一个社会主义理念不断现代化、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一个理想主义方案逐步完善、现实主义精神日益增强的过程,一个理想信念不断融入现实生活的过程,一个从以批判他者为中心到以构建自我为中心的探索过程。 从乌托邦到中国梦,一个滥觞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时期欧洲的亦真亦幻的梦想,经过科学化的漂白和洗炼之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与这片沃土上悠远绵长的大同理想结合,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乌托邦,一个五百年前欧洲哲人擘画的人类梦想,科学社会主义,一个一百七十年前欧洲思想家论证的人类理想。中国梦,一个当下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其间的思想传承与转换。经历了复杂的演化与嬗变,但在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视阈下,三者却属于同一个思想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三、当前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前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既存在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抓住机遇, 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开创世界社会主义新局面。那么,当前世界社会主义面临哪些现实挑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呢?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反向挑战。在发生学意义上,资本主义是封建主义的否定形态,其批判对象主要是封建主义;而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弊病的反应,其矛头从一开始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理应是一种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进攻与防守的关系。但在现实发展中,这种态势却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甚至逆转。在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互动关系中,资本主义不仅在实力上居于上位,而且在话语上也逐渐成为进攻的一方,而社会主义转而采取守势,尤其是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这一态势更加凸显。这应该是当前双方的实际攻守态势。社会主义要抢占对资本主义的战略制高点,尚需付出艰巨的努力。 其次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实定位的挑战。在传统 “替代论”语境里,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和替代者,但其预设前提是社会主义属于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历史地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主要又是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直接相联的。以此而言,现实社会主义无疑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既然如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按照特殊的现实条件去探索特殊的建设规律。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理论上解决好这个问题。 第三是历史遗产带来的挑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出现过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现实社会主义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历史包袱。对这类问题,一般都用两种办法处理。其一,用探索中的失误来解释。这种解释虽然理论上无懈可击,但用以解释具体历史问题其说服力并不强。其二,用切割的办法来解决。例如,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等,都同社会主义本身进行了切割。问题是这种切割的实际功效到底有多大? 用切割的办法真的能把包袱甩掉吗? 对于这类历史负资产,倘若处置失当,后果相当严重。 第四,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或者正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改变了或正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改变了或正改变着旧的世界格局和既定的秩序规范,也在改变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全球化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更明显。如何既积极融入全球化大潮,又不至于被这个大潮所吞没,这是各国社会主义者,无论是执政的、参政的还是在野的,都无法逃避而且也不能逃避的问题。 第五,民主化的挑战。民主化是当今时代又一个席卷全球的巨大潮流,它把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最不发达国家都裹挟其中。在现代民主化洪流面前,社会主义者必须让所在国的民众相信自己是民主主义者,而不是被敌对意识形态妖魔化了的反民主势力。尤其是在高度民主化了的现代社会,社会主义者必须通过现实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找到通往社会主义的坦途。世界民主化进程本身也给各国社会主义政党 的自身建设提出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政党能否与时俱进,顺应现代民主潮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能够吸引本国民众跟随自己前进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它的生死存亡。 第六,网络化的挑战。网络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理解方式。如何适应、驾驭网络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如何科学分析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如何确定当今时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各国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反观历史,苏联当初既无力在电气化之后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新科技革命又不能起而应战,最后只能被史无前例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所吞没。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每一个社会主义者,特别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警醒的。 第七,制度化的挑战。我们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套共通的制度,虽然具体到每个国家有其具体表现。那么,在同当代资 本主义的对阵中,社会主义有没有一套稳定的、能够为各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各国社会主义者所认同的一整套制度性的东西呢? 制度化的重要性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尤其突出。一个政权,经过一两代人甚至两三代人仍然建立不起来一整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是值得反思的。党的十八大强调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这对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应对制度化挑战具有指导意义。 第八,本土化的挑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民族化、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特色化的问题。如何把社会主义的基 本原则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国情融为一体,实现本土化,对各国社会主义者始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只有本土化、民族化才有生命力,但世界社会主义存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如果全是一个个的个体,而没有了共性, 所谓“世界社会主义”就只剩下一个名词、一个空壳,谈论世界社会主义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我们在强调“特色”时,首先要清楚所指的是特色社会主义,所谓本土化、民族化是指社会主义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倘若以特色为借口丢掉共同原则,拒绝人类社会普遍认同 的规则制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作茧自缚,到头来只会自食恶果。 第九,世俗化的挑战。一种主义只有掌握群众、引领大众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虽说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但它说到底是一种理想主义,是“阳春白雪”。问题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广大老百姓有多少人过问“主义”的事情,有多少人对“主义”感兴趣?在世俗化面前,在芸芸大众面前,社会主义怎么办?社会主义者怎么办?如果广大老百姓没有“主义”,只是生活。那么“主义”会有多少为老百姓所接受?他们又为什么要接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个主义,一种理论,一种运动,如果整个社会冷漠以对,它怎么可能蓬勃发展?在当今时代,理论要大众化,社会主义要大众化,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这是一切社会主义者,甚至一切“主义”都普遍面临的挑战。 挑战往往是发展的契机。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社会主义能否抓住机遇,迎来大发展、大跨越,其前景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自身:其一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立得住、站得稳、做得好。其二是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能不能真正有重大突破。其三是各国社会主义者的政策和主张能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接受,能不能对广大老百姓有吸引力。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理论上的自省,即首先要从理论上弄清楚,在 21 世纪,在当今时代,现实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今天的中国,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清楚。只有自省才能达到自觉,才能认清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才能认清自我定位和未来方向。有自省和自觉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自省、自觉、自信才能自立,只有自己立得住才能朝着认定的目标和方向去奋斗,实现自强,而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拥有未来。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 年第 2 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