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文化:帽子的发展史 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平民不许戴帽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40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帽子,曾经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如今成为人人都可以享用的时尚饰品。 1.古代平民不能戴帽子 现在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顶帽子,颜色、款式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但在古代,戴帽子可没这么简单。 在我国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历史遗留。据史书《玉篇》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帽子的形式。 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过那时人们戴帽子不是为了御寒,而是为了标志,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时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最初的时候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士大夫戴的帽子叫“冠”,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他们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意思就是当官走仕途,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特权。 官帽不能不说乌纱帽。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由于帽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宋陆游《探梅》诗云:“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到了明朝,“乌纱帽”被明确进入“官服三件套”。《明史・舆服三》中有这方面的记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乌纱帽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