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直面现实的公共历史 美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行者,非常注重将学术资源进行产业化的改造和运用,因而产生出一批将学术资源运用于公共领域而衍生出的新学科,比如公共考古。现在公共考古的概念也已为国内学界接受,最近在南京已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公共考古杂志—一大众考古》。2013年10月,在河南三门峡市举行了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与会者认为,公共考古的目的是“通过公众考古活动使考古学走近公众,进而实现考古学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做出有益探索”。而在“现阶段宣传型的考古知识普及仍是主流,而加强公众的互动则需要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与多元化来实现”。[2]公共考古本身是独立的学科,但与公共历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有很多公共历史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是与考古、文博有关的职业。在美国,公共历史涉及的领域主要有档案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管理、历史遗产保护、口述历史、影像历史等方面。与之相应的,这方面的工作者可在政府机构、博物馆、图书馆、公众和私人研究中心等部门就职。自从旨在打开历史与社会应用之间联系的公共历史专业出现以后,美国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大为改善。据美国历史学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随机抽样的250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历史专业毕业生中,50.6%的人在四年制大学拥有终身教职,近25%的人在专业之外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工作,只有2人处于失业状态。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在经济不景气、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就业趋向多样化。美国的公共历史企业历史联合公司(History Association INC)就是体现公共历史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这家公司是由四位历史专业毕业生于1981年建立的,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历史研究咨询、政府政策报告撰写、历史文物考察鉴定、档案服务、历史展览策划等业务。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的菲利普•坎特伦是该公司的建立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口述史、商业和能源史专家。上个世纪70年代他毕业时正当美国经济不景气,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1979年美国爆发三里岛核事故,美国能源局要求在一年内完成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并写成报告。坎特伦迅速组织历史专业毕业生成立了一个小组,前往事故现场和周围市镇调查,把分析结果带回华盛顿,建立档案,整理口述史料,撰写事故分析报告。这件事为他和同伴以后成立公司奠定了基础[3]。 三、学科定位须进一步明确 公共历史是面向现实的实用历史学科,它与传统历史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融通、互为补充的关系。相互融通主要体现在公共历史的学科基础要靠传统历史的学术积淀来不断丰富,而互为补充又表现在公共历史扩大了传统历史的影响范围。公共历史作为新出现的史学分支学科,其学科定位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探讨。为突出这一学科的实用性。公共历史学者很自然会将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部分纳入其中,这就使得它与不少邻近学科的分界不甚清晰。首先要说的是公共历史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公共历史的活动可归人文化产业范围,但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门类,它本身不是独立的学科,与公共历史之间不存在学科的统属关系。其次对公共历史的范围不要做过度的扩张,将之随意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比如公共历史专业毕业生会在档案馆、博物馆这类机构找到工作,但档案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本身已是很成熟的学科,在大学每年都培养了不少本专业的应用人才,而公共历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与这些专业有区别,以求差异性发展。再如,有不少公共历史专业毕业生会在城市规划部门求职,而他们的专业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与历史相关的城市规划项目,如历史遗产保护、城市历史等,所以这两个学科只是在部分领域有知识互补的关系。再次有些史学方法和史学分支学科与公共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公共历史发展的主要支撑点。比如口述史学方法已在公共历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不少应用型的历史工作所能搜集到的文献材料严重不足,不得不以口头史料为主要依据;再如影视史学也为公共历史学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如担任影视片的历史顾问,对历史题材影视片创作的合理性和预期前景进行分析等。最后是要分清公共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界线。这里可以历史教育学为例,有人认为公共历史的内涵既然包括历史知识的传播,它与历史教育学就是一种相互包容的关系。实际上历史教育学(以前叫历史教学法)是一门产生已久的独立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都很明确,从业者(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国有百万人之多,其规模之大远不是公共历史学者所能相比的。当然,这两门学科之间也会彼此借用一些研究方法、工作模式,比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校本教材,编撰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本,就与公共历史有关;而在公共历史活动中举办普及讲座,传播历史知识,确实也具有历史教育的功用,但它们之间的学科边界还是较为分明的。 即使在弄清了公共历史的学科定位后,如果要在中国的大学开设公共历史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还有一个要将从美国舶来的公共历史专业培养模式加以改造,以与中国的实际接地气的过程。只有在了解了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史学人才后,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公共历史专业课程模式。今天社会对史学的需求是在不断扩大而不是减少,需要历史学者做出积极的呼应。这正是在中国推进公共历史事业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66. [2]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举行[J].大众考古,2013,(5):92. [3]美国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多样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11.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