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廖林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2)


    第二,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建设文明乡村。
    构建文明乡风,使村民积极向上向善,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使村民“过得更好”,还要让他们“过得更有意义”。在人们追求“过得更好”的生活时,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的无限激情,但同时,商品交换原则也逐渐侵蚀着人们的生活圈层,解构着人们曾经淳朴的交往观念。悄然间,人们已经与那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渐行渐远。的确,市场经济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地走向异化。这一过程中,传统伦理道德日渐弱化甚至边缘化,在边疆民族地区,“黄赌毒”等不良风气和社会问题也不断滋生、蔓延。面临这样的客观形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必须同时借助好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通过这两个动力的灵活运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边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事实表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乡村治理主体的持续引导与思想引领。
    基于协调发展理念,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必须在加强乡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将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和伦理道德建设提到新高度。要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伦理道德风尚,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尤其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村民提供道德滋养;同时,也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弘扬的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既契合时代精神又具有乡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建设文明乡村,不仅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要实现对村民的道德教化,增进乡村的内聚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第三,应按照治理有效的要求,建设和谐乡村。
    和谐乡村,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在现代化、改革开放乃至全球化的浪潮中,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但社会环境的开放,社会流动的加剧,加之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逐利意识的强化,也必然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频发,社会治安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和谐必然成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新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必须创新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尤其是要构建能够适应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需求、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和谐乡村,要通过优化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转变治理理念,健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以此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整合,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不同宗教之间的和顺共处,促进人们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