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通常,我们把唯物史观理解为关于社会历史中物质的,即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学说。确确实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曾多次如此阐述过。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从原理体系上来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他们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主要集中于反驳持唯心史观的形形色色的论敌们的论战性著作中,或具体运用在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大量著作中。而且,比较集中地论述过唯物史观的若干重要著作,在他们生前并未公开出版,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写作的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巨著,是在1846年马克思已经“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15)之后写作的,但该书却在1924年才第一次用俄文刊载于《马恩文库》第1卷中, 手稿显然在有些地方已经受到了“老鼠的牙齿的批判”(16),大量有关阐述唯物史观的书信,也是很迟才搜集出版的,这就令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唯物史观的全貌。再加上当时他们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也主要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来反驳持唯心史观的论敌们在这一重大关系上的责难,而缺乏全面的阐述,以致长期把唯物史观单单认定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发展学说。 还有,本世纪几十年来,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主要还根据列宁在1914年写作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阐述。也就是说,列宁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17)。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主要也是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本人曾指出:“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18)当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将是唯物史观的最主要内容,和研究历史的永恒的法宝。我在这里所说的是,运用这一原理来阐述历史科学的深刻内涵,尚有不全面之处,因而,重读和领会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其它有关论述,就显得很有必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创立唯物史观,亦即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就明确地指出唯物史观有着一些“现实的前提”,是从这些“现实的前提”出发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的前提”(19)观察历史的方法“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20)。“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1)正是从这个前提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2)“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23)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名著中,在总结“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历史探讨中,直接把历史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4)也就是说,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研究也就是要探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的概念,是在同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来考察历史的鲍威尔兄弟、费尔巴哈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等进行的哲学论战而得出的结论,是从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人类知识宝库中吸取的最精华的财富和对几千年历史考察的科学总结,这一“现实的人”是指在自然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所想象的那种一成不变的具有永恒人性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从事活动的人们”。(25)决不是“哲学家们……名之‘人’的那种理想”的“抽象的人”,“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26)其实,不仅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唯心主义历史学家是如此,本世纪以来持唯心史观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亦是如此。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柯林武德当是这一类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接着指出,“现实的人”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生活”,这也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下产生了新的需要,家庭、社会关系和意识。其实,上述“现实的人”的历史关系的五个因素,归纳起来只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27)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关系,意识产生的时候,即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开始了真实的分工,分工和分配的产生,开始了不同的所有制阶段,国家亦随之产生。由于分工和分配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28)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