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由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46)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辩证发展,其中,“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则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轴心。于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也就是要遵循“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轴承,去把握由“现实的人”带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因而,历史的内涵也只能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来寻找。也只能从“现实的人”带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关系来寻找。这样一来,历史的内涵也就可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亦即把历史的内涵划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三大系统,和每系统下的若干子系统,我们这一划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 第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当是历史内涵的一大系统,在人与自然这一大系统中应包括A、自然环境变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B、现实的人改造自然的过程;G、现实的人的自身发展史。 其中,自然环境变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应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变迁,气候、地震、水文、植物的培养改造,动物的驯化、生态变迁,等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 现实的人改造自然的过程则又由劳动对象的变迁与扩大,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劳动条件的发展三大方面组成。劳动对象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时代分为两大类型。(47)这两种类型的自然资源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此外,在当今,人类活动的范围已从陆地表面发展到外层空间、大洋底层和地底深处,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类的劳动对象也不断扩大。劳动工具代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发展程度高低的标志,从最初的打制石器到今天的电子信息、人造卫星,无不属此范围,也就是转化为生产力的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制造发明,等等。劳动条件与劳动工具合称劳动资料,劳动条件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诸如土地、生产建筑物、道路、河流、地形等,具体说来,有如铁路、公路、航道、航线、水利工程、城镇乡村的发展。…… 现实的人的自身发展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涉及这方面的可有人口、饮食、恋爱、婚姻、性、妇女、教育、儿童、疾病、死亡等,除人口外,其余这些与劳动者自身发展有联系的,既可作为劳动者的素质来考察,又可放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这一类来探讨,即置于意识形态类型。 第二,人与社会环境的辩证发展关系是历史内涵的第二大系统。这一大系统可分为人与生产关系、人与上层建筑两个子系统来考察。在人与生产关系这一系统中,又可分为a、人与生产、交换之间的关系,主要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史和经济史,诸如所有制形态、土地制度、市场、交换、商业、贸易、货币发展等。b、人与人的关系,诸如家庭、氏族、部落、民族、民族关系、集团、阶级、国别、区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战争、党团组织、劳动群众、领袖人物、农奴、奴隶、市民、商人、教士、知识分子等等。c、产品分配的变迁内容:如财产制、 财产继承制、工资制、租佃制、税等。 在人与上层建筑这一个系统中,直接可分为人与政治法律制度和与意识形态两个小的子系统。a、在政治法律制度方面,有如政权、官僚体制、法律、军队、警察、监狱等社会政治法律机构。b、在意识形态方面,则应有人对自然的认识、 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人对自身的认识等方面。人对自然的认识属自然科学、而人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则属历史范畴,人对社会的认识一般说来属于社会科学,但应用于对历史上的社会认识,则成历史的内容,人自身的认识属医学,而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又属历史。再如政治观、法律观、道德、思想、观念、精神、哲学、艺术、宗教、伦理、文化、文学、美学、教育学等也是这样,当它们是针对现时现刻,则属其自身的固有范畴,当它们是针对过去或其自身发展,则属历史范畴。此外,风俗习惯、服饰、典礼、仪节、神话、巫术等亦是如此。一句话,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内涵的重要内容。只有人对历史的认识是独特的,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程度高低如何,论述的对象都是过去的,历史著作中的思想相对于该时代来说是现实现刻的社会反映,但无论怎样,都属历史考察的内容。其中包括历史著作、历史文献、金文甲骨资料、口碑资料等,考古发掘作为史料证据,但应属人对自然的改造系统,因为考古发掘的大多是劳动工具等人类活动遗迹。 第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两大囊括了历史的主要内容的系统之外,历史唯物主义看到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地独自发展的,而是有着辩证的发展关系。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辩证发展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更高层次上对历史的认识,其矛盾运动过程也就成为历史内涵的第三大系统。诸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农民战争、工人罢工、工人起义、国际共运、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国革命、等等。 相比之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几千年对历史内涵的认识,还是一百多年以来西方对历史的探讨,都未能提供出完整系统的历史内涵,看不出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论述,才能完整地系统地揭示历史的深刻内涵,指出历史研究的各个系统层次,看到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当然,以往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历史学研究,虽然没能看到“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深刻内涵,但是,都是针对人类发展史中的某一部分,组成了人类社会史的各个层次,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强调从整体上来宏观地揭示历史内涵,为的是宏观地把握人类的发展,但绝不排除历史的各系统中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只有在微观地研究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宏观地认识人类历史。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类生活的空间层次必将不断扩展,历史的内涵也将随之扩大,历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将拓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其中心乃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注释: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一九五六年,七五页。 ②引自[苏]科恩主编:《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页二七五。 ③布罗德贝克:《社会科学中的哲学著作汇编》(M·Brodbeek,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伦敦一九六八年,页八五。 ④⑥⑦⑧⑨⑩(11)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页一五○~一五二、一五七、三七、七一~七二、七八、九五、二六一。 ⑤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译本,华夏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扉页。 (12)克罗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页二。 (13)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页二四四、三四四。 (1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页一四。 (15)(23)(24)(44)(45)(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页一九二、三二一、二三七、三二一、四七七、二三七。 (16)(17)(19)(20)(21)(22)(25)(26)(27)(28)(29)(35)(36)(37)(38)(39)(40)(41)(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页七一八、十~一二、二四、三○~三一、三一、七九、二九~三○、七五~七六、三二~三六、三六、二四、四九、三六二、三四、三七、三七、一○八、二九、三○~三一。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九页五四六。 (30)(31)(33)(34)(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三页五六○~五六二、二○一、二○一、二○二~二○三、五六○。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页四五七。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页八二~八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