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中苏边境冲突:七里沁岛苏军杀害中国边民(5)


     鉴于苏军装甲车辆不断进入珍宝岛活动,3月14日深夜中国军队派出1个步兵班进入珍宝岛警戒,掩护工兵在乌苏里江的江叉上埋设反坦克地雷。3月15 日4时,苏军装甲车6辆乘天亮前的黑暗掩护步兵60余人进入珍宝岛北端,潜伏在丛林中,有偷袭中国登岛部队的迹象。这一情况被中国部队发现后,得到毛泽东同意,由正在北京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以专线指挥,双方就此于3月15日进行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
     3月15日早晨,虎饶前指命令第二十三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一营营长冷鹏飞率领一个排、公司边防站站长孙玉国率领一个班于7时40分登上珍宝岛。部队上岛后,即于8时2分与岛上的苏军潜伏人员发生火力接触。激战一个多小时后,苏军的装甲车和步兵撤回对岸,第一次战斗结束。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天9时46分,苏联空军以3架飞机向珍宝岛地区俯冲,进行威胁,随即苏军又以坦克6辆、装甲车5辆分两路向珍宝岛上的中国军队实施攻击,并以4辆坦克沿着冰面向珍宝岛南侧江叉运动,企图从后方迂回攻击岛上的中国军队。这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无后座力炮班刚刚登岛,迅即在江边架炮向苏军坦克射击。苏军坦克遭射击后队形混乱,1辆坦克驶入雷区被炸毁,其余3辆慌忙逃回对岸。11时以后,中国守岛分队在岸上掩护分队的火力支援下,顽强抗击苏军的冲击。然而中国军队使用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和40毫米火箭筒都系四十年代设计,破甲能力低,因而只击毁装甲车2辆,未能击毁坦克。战斗中营长冷鹏飞负伤,孙玉国接替指挥。苏军在遭到顽强抵抗后,于中午12时以后撤回己岸,第二次战斗就此结束。
     当天下午12时50分,苏军又以大口径火炮、坦克炮向珍宝岛及江岸中国一侧的防御阵地、公司边防站和后方桥梁猛烈射击,火力正面达10公里,纵深达 7公里。在持续2小时的炮击后,15时13分,苏军又出动坦克10辆、装甲车14辆和步兵约100人,向珍宝岛上发起第三次攻击。岛上的中国边防分队以近战开火的方式,用无后座力炮、火箭筒在几十米、十几米的距离上开火,一再打退了苏军的冲击。15时30分以后,在中国江岸一侧的中国炮兵群加入战斗,以火力急袭给岛上苏军和苏方岸上的指挥机构以突然打击,击毙了苏军指挥官上校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下午17时以后,天色转黑,苏军从珍宝岛上全部撤出,第三次战斗也就此结束。
     1969年3月15日珍宝岛上的战斗,是中苏边界冲突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当天苏军共出动坦克、装甲车50辆以上,向中国领土发炮1万多发,并出动了飞机36架次(未投弹)。中国方面仅以步兵和炮兵协同,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打退了苏军三次攻击,共击毁坦克2辆、装甲车7辆,估计苏军死伤在140人左右(其中死亡约60人)。中国方面在当天的战斗中表现出较高的战斗技巧,伤亡仅有39人(亡12人,伤27人)。
     3月15日傍晚,毛泽东听取了战斗汇报并表示高兴,说:“大敌当前,动员准备一下有利”。同时又指示到此为止,“不要打了”。(1995年7月采访陈锡联录音)此后,除了3月17日苏军登上珍宝岛拖运坦克时双方发生相互炮击外,当地战斗就此停止。3月22日,毛泽东在碰头会上又说:“对这次边界事件,我是比较乐观的。2日的冲突,他们上边的人也不知道,政治局也没有讨论,同我们一样。”(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49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月16日,苏军出动人员和车辆登上珍宝岛,拖回前一天战斗中遗弃在岛上尸体和被击毁的车辆。17日,苏联边防军再次出动坦克5辆、步兵7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又进入珍宝岛,在岛上大量埋设防步兵地雷,并企图将珍宝岛和中国江岸之间江叉上被地雷炸毁的T62坦克拖回。中国江岸一侧的炮兵群猛烈开火后,苏军急忙从岛上撤走。后来,苏军向这辆坦克发射大量炮弹,企图将其炸毁。然而苏军的炮弹落到这辆坦克周围后,即将冰面炸裂,坦克沉入江中。5月2日中国海军潜水人员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在民兵配合下将这辆坦克捞出,以后送往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通过3月2日、3月15日和3月17日的战斗,中国边防部队共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共17辆,估计毙伤苏军人员约250人(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报道的数字,苏军在边界冲突中死58人,伤94人)。苏军的进攻被打退后,加上岛上已大量布雷,即不再进入珍宝岛。中国军队为保证日后上岸巡逻的安全,派出工兵上岛进行了排雷作业。因珍宝岛面积很小,全岛又都在中苏双方高地的目视范围之内,夏季洪水季节岛上多数地区又有积水,从军事角度看难以在岛上驻兵。因此,中国边防部队此后也只是间或派人前往该岛巡逻。
     珍宝岛战斗之初,毛泽东表示乐观,是认为这一有限的边界战斗达到了“动员准备”目的,又不至于引起大战。当时中国组织了上亿人游行示威,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九大上又提出了“准备打仗”,成为结束内乱的有力团结口号。不过在8月份之前,中国军队并未进入临战状态,也没有大的战略调动。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回忆,当时毛泽东说,这一下美国的文章就好作了,说明已考虑以此为契机从国际战略全局上准备调整中苏美三者的关系。一个小小的珍宝岛上的边界冲突,已经成为关乎中国内部局势乃至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棋子。
     珍宝岛战斗结束后,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对于这次作战的某些总结仍偏重于“突出政治”。公司边防站站长的孙玉国临时被加补为中共九大代表,并在大会上作为解放军代表做了发言。毛泽东在4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对珍宝岛战斗一事说:这次仗是孙玉国指挥的。没有打过仗,也可以打仗。我们一没有用飞机,二没有用坦克、装甲车,三没有指挥车,打了9个小时,敌人三次冲锋,都被我们打垮了。我们不是不要飞机、坦克、装甲车,但主要靠勇敢。要破除迷信,这次珍宝岛就破除了迷信(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32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苏联政府也向中方抗议。不过中国方面的坚决斗争,也使过去惯于对邻国和“兄弟国家”使用高压政策的苏联领导人感到处境不利,于是开始试探采取一些缓和措施。3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向中国方面提出,希望能和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却被中方人员驳回。3月22日中国政府用外交备忘录回答说:“从当前中苏两国关系来说,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联系,已不适用。如果苏联政府有什么话要说,请通过外交途径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林彪:《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69年4月1日))。3月29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一方面声称,中国侵犯了苏联的“达曼斯基岛”并已被“击退”,一面又表示愿意同中国恢复“协商”。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际,中共中央、毛泽东在对苏政策方面未考虑做新的调整,对苏联的谈判建议较长时间未予以答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