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0日 (戊子年腊月十二),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战争背景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与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统称解放三大战役。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争过程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华野得以抄近路包抄黄兵团。由于黄百韬渡运河时没有架浮桥导致7兵团陷入混乱,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徐州方面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东进试图救援黄百韬,但是被华野阻击在大许家一带无法突破。经过12天逐村恶战,华野付出巨大伤亡后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人(仅108师一部突围),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刘伯承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成为淮海战役最关键的一步棋。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 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 毛泽东为何说“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淮海战役时的粟裕 1948年9月6日,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不仅来了许多解放军官兵,还有人们从没见过的一辆辆吉普车,新鲜的汽车自然引来大人小孩的围观。乡亲们也没闲着,送米送面,支援亲人。 1947年底,党中央作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当时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原地区打中小规模的仗,并电令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率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为此他连续三次把自己的意见上报,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1948年5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当面听取了粟裕的汇报,采纳了他的建议,迅即调整了战略部署。豫东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军已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想打哪儿、怎么打,已完全由我军决定。1948年8月,华野主力各纵队胜利会师鲁中南、鲁西南地区,攻取济南、彻底消灭山东境内国民党军的条件已经成熟。 8月20日,华野前委在曲阜孟村召开由纵队以上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决定集中主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以6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大部,一部分地方武装共14万人组成(占总兵力的44%),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以8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一部,一部分地方武装共18万人组成(占总兵力的56%),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孟村会议结束后,粟裕于9月6日带野司指挥机关进驻大伯集崔家大院,设立了攻济打援指挥部。 粟裕之所以将攻济打援指挥部设在大伯集村,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伯集村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它北距济南80公里,南距曲阜25公里,正处于两地的中心地带,在鲁中南多山地区是少有的平原村落。向北可以指挥攻打济南,向南可以指挥打击和阻止增援的敌军,不失为承前启后的战略要地。 粟裕和几位首长白天在村里办公,夜晚分散到周围的村子住宿,不了解实情的人纷纷传言是陈毅在这里指挥的战斗。地方政府从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愿望考虑,曾将集市迁到了外地。敌侦察机虽曾多次飞临村子上空,企图找到我指挥部并予以破坏,但他们完全没想到会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所以到济南战役结束也没找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