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强渡嘉陵江前徐向前和红四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嘉陵江作为非常重要的关口,敌人在这里布置了大量的守卫兵力,尽管这里借着剑门关天险易守难攻,但红军若要西进绝对不能放弃这里。。这场战役中红军面临了这极大的劣势,但徐向前却在这种劣势之下,成功率领红军取得胜利,这和战前的充足的准备是离不开的。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5年1月22日,新产生的中央政治局、中央军革委致电四方面军:要求红四方面军乘蒋军未实施“川陕会剿”之前,以苍溪、阆中、南部三线为主要方向,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入川作战行动。
    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电示,立即在旺苍坝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认为,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入川作战,是当务之急。于是,决定实施西渡嘉陵江的计划。
    嘉陵江,是四川的四大河流之一,江宽水深湍急,两岸多是悬崖峭壁,对于缺乏渡江工具的红军指战员来说,确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天险。当时川敌27军、28军和蒋介石嫡系第一师独立旅共52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和南部的300多公里沿江防线上,并修筑了无数碉堡和江防工事,妄图凭借大江之险和坚固的江防工事阻止红军渡江西进。为此,红四方面军作了周密布置,精心策划。
    一是发动陕南战役,调敌北移,以掩盖红军渡江意图。1935年2月初,红军以12个团的兵力开始陕南战役。但战役行动是有节制的,到2月9日,红军攻克宁强、勉县,围攻褒城,直抵南郑城郊。歼敌4个多团,俘敌团长以下4000余人,特别是调动了敌胡宗南及川西邓锡侯、田颂尧等部向陕甘南移动。红军北调敌军的目的已经达到,遂撤褒城之围,于2月中旬回师川北。
    二是扫清江东残敌,清除渡江障碍。正当红军集中兵力进行陕南战役时,四川各路军阀却乘隙占领了万源、巴中、苍溪、阆中、仪陇、南部等地。为制止敌人进攻,方面军决定首先消灭阆中、仪陇、苍溪、南部之敌。3月初,红30军、红9军和红31军各一部向敌发起攻击。3月4日,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和副军长程世才,分别率领89师之265团、266团、267团和90师之268团,首先以夜袭手段向盘踞在阆中城东45公里处的老观场和红山庙一线之敌发起猛烈攻击,经过激战,全歼田颂尧部何德隅等三路两个团。3月5日,又在红9军一部的配合下,于阆中老观场以西的鸡山梁、大奎山地区歼敌罗泽洲第9团全部和第8团大部,敌一旅长被击毙,敌团长梁宽培、2营营长邱泽维自杀,俘敌团副雷少卿、1营营长杨覆宇、3营营长骆州伦等。在追击中,红军又歼敌4个团的各一部。与此同时,红30军之一部和红9军之一部亦向仪陇的兴隆场、日兴场、大风场等地的敌军发起攻击,歼灭四川边防军李家钰部1000余人,并进军阆中的玉台、水观、洪山、河溪和南部的长坪、楠木、安坝等地。红31军一部向苍溪进击,守敌何德隅等三路的一个旅仓皇逃向嘉陵江西岸,3月1日红军克复苍溪城。
    到3月上旬,红军在阆中、苍溪、南部、仪陇等地作战,共歼灭了田颂尧、李家钰、罗泽洲6个团的全部或大部,俘敌官兵近4000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特别是罗泽洲部仅伤亡逃散官兵即达5000余人,基本上失去了作战能力。蒋介石以罗对部下“督视不严”,“临阵则一再撤退,影响全线战局”的罪名,将其撤职查办。至此,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除阆中城外),悉为红军控制,扫除了渡江作战的障碍。
    三是选择渡江地点,解决渡江工具。为确保渡江作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方面军及地下党组织派出了侦察人员以各种职业为掩护,收集敌人的江防情报,掌握了沿江的地形、道路、渡口以及敌江防工事,纵深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敌人活动规律等重要情况。在此基础上,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和33军军长王维舟又亲自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行进三四百里,了解敌情,查看地形,选择战机。经过详细调查,最终选择了苍溪城南4公里处的塔子山和城北25公里处的鸳溪口、阆中城北8公里处的涧溪口作为强渡嘉陵江的主要渡口。同时,还选择了阆中境内的沙溪场、南津关、塔子山、河溪关、茄子渡等作为强渡嘉陵江的渡口。这些主要渡口,江面宽约150米至400米。虽然江面较宽,却是敌人整个江防的薄弱环节。该地段(指涧溪口至鸳溪口这一地段)敌人仅部署了3个团,一线地区只有4个营。这些部队属田颂尧的第29军,他们装备差,又屡遭红军打击,士气低落。从地形条件看,东岸一般高于西岸,便于红军隐蔽待机和组织兵力掩护;从水文条件看,江水流速缓慢,水深只有3至5米,岸滩亦比较平坦,这对红军渡江是有利的。
    当时嘉陵江上没有桥,所有的船只不是被敌人拖到西岸,就是被敌人击沉、烧毁了。红军急需解决的是渡江工具。1935年2月,为强渡嘉陵江,方面军总部决定,由31军和总部工兵营负责造船。经过实地勘察,最终选择了嘉陵江支流东河沿线的苍溪王渡、阆中清泉、井溪、土垭袁家岩、鱼筌场(今东兴场)以及嘉陵江上游的猫儿跳和永宁铺附近的丛林作为造船的地点。由阆南县苏维埃和苍溪县苏维埃选去造船的500多位老船工、木匠、铁匠背着干粮,带着工具,昼夜兼程,从四面八方赶到造船地点;年轻力壮的从数百里外肩抬背驮,运去了大批木材;老人、小孩收集了一堆堆废铜烂铁,送去供打钉子用,还有的把自己点灯和漆嫁妆的桐油都省下来运到工地。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日夜不停的紧张劳动,共造“毛蜂壳”(即五板子船)100多只(每只可容纳一个班),还用毛竹扎了3座浮桥和数十只竹筏,并由人工夜间抬到嘉陵江边隐蔽好。
    就在总部组织造船的同时,准备渡江的部队便展开了紧张的水上练兵。在嘉陵江左侧的东河上,指战员们加紧学习驾驶、泅水技术,演练登陆、突破,巩固阵地,扩大战果,纵深穿插等战术动作。经过训练,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协同配合越来越密切,对渡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物资准备和水上练兵之后,强渡嘉陵江战役便正式开始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