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工:八十年代是巅峰期 其实,无论是雄风2E或是天弓2B导弹,它们都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的产品。 中山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科院”,它是台湾“国防自主”政策的产物。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台湾在武器装备的取得上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在“国防”方面向来重视自主发展,投入庞大的经费与人力研发所需的武器装备,并且获得了可观的成就。1964年,中国大陆成功试爆首颗原子弹,身处台湾的蒋介石深受刺激。1965年,蒋介石亲自任命唐君铂中将为筹备处主任,成立“石门科学研究院筹备处”。1969年7月1日,中山科学研究院在桃园县龙潭乡正式成立,隶属于台湾“国防部”,下设“核能研究发展”、“火箭研究发展”、“电子研究发展”、“化学材料科学资源开发研究发展”4所,首任院长为阎振兴,总员额约1200人。今日的中山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台湾“国防部”军备局,下辖六个专业研究所和四个研究中心,涵盖电子、化学、信息通信、导弹和航空等多个领域,是台湾最重要的军事科技研发机构,负责人是台湾海军中将龚家政。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所谓的“中科院”之外,台湾重要的军工相关单位还包括汉翔航空和中船(即台湾中国造船公司,由于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2007年3月1日,中船已更名为“台湾国际造船公司”)。前者是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航发中心改制而来,拥有制造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而后者则是岛内领先的船舶制造企业,与台湾的军舰自造计划密切相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IDF战机原型机的基本完成,台湾的自主“国防”走到了巅峰,当时,台湾三军都有许多重点型号武器问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IDF战机、天剑系列空空导弹、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天弓系列防空导弹、勇虎式主战坦克等,如今这些武器仍是台军的主力装备。 而此时的大陆军工,刚刚从十年动乱的阴影中走出,虽然依靠自身的努力,已有能力研发“两弹一星”这一类的尖端科技,但在常规武器的研制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军事先进国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为了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大批国防相关的重点项目又相继下马,这其中就包括日后不断引发争议的运-10。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陆军工陷入低潮。 台湾军工巅峰期的代表作IDF战斗机,然而其改进型“雄鹰”战机却面临空军不愿装备的尴尬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两岸军工互换了位置。大陆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只能从少数几个国家引进先进武器来应急,于是大力推动自主研发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台湾则在对外军购上取得重大突破,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当局越来越依赖对外军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军售项目包括法制幻影-2000战机和“拉斐特“级护卫舰,美制F-16战机和E-2预警机。 这种行为虽然在某个时间点上可以提高台军的作战能力,但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主研发成果无法为继,大量的专业人才流失。作为台湾最为顶尖的军事科技研发机构,中山科学研究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拥有6000名科学家和8000名技术人员,但是到了2003年,这个数字下降到约4000名科学家和5000名技术人员。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台“国安单位”甚至发现有超过50名“中科院”离退职人员经由第三地前往中国大陆,相关部门强烈怀疑,这些人员极可能会参加解放军的国防科研计划,寻找事业的第二春。 与“中科院”一样,汉翔航空和中船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汉翔为例,在台湾获得F-16和幻影-2000战机之后,IDF的生产计划由原先的250架锐减至130架。当IDF生产完成之后,除了组装少量美国直升机外,汉翔的营运只能依靠飞机翻修与延寿改装、零部件制造、支持台军的拖靶训练任务等业务来苦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专业人技术员对汉翔的未来失去信心,离开公司流向民间甚至是国外和大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