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反坦克武器:德国发明反坦克枪(3)


     在英国皇家坦克团的战史上,充满着关于英军坦克遭到德军野战炮袭击的记述,这些野战炮对坦克所产生的多种作用之一就是使坦克起火燃烧。在早期的坦克上,用作发动机燃料的汽油盛装在战斗室前半部两侧的2个大型油箱内,每侧各安有1个,因此在这个区域的任一部位上命中一发炮弹就足以能使坦克烧毁。野战炮挫败坦克进攻的一个最著名的战例是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坎布里亚(Cambrai)的战斗中对福莱斯可威斯(Flesquieres)所发动的进攻。当时,英国皇家坦克团第5坦克营的坦克与其随伴步兵被割断了联系,而当他们在越过一座位于村庄边缘的小山时,遭到了德军为执行反坦克任务而专门配置在一旁的数个野战炮兵连的猛烈而准确的射击。英军有16辆坦克被迅速击毁,而在这些被击毁的坦克中,有5辆是由一名叫克鲁格(Kruger)的勇敢的下级军官单人操纵的野战炮消灭的,此人因此而一举成名,他的事迹被立即刊登在当天的《黑格电讯新闻》(Haig's despatch)上,他的照片也被收录在官方出版的战史中,并被授予“福莱斯可威斯”炮手的荣誉称号。
    
    
            这个故事的悲剧就在于这样惨重的伤亡本来可以避免,因为英军事先已经知道德军在那里布署了野战炮。在这场地面战斗开始之前,英国皇家空军的第64飞行中队(萨普威斯·卡密尔斯中队)曾奉命前往侦察,并使用机枪和20 lb(9.08kg)重的“库帕”(Cooper)炸弹对这些野战炮阵地进行扫射和轰炸,但由于这些野战炮伪装得十分巧妙,在英国空军长达3天的侦察中只发现了一、两门火炮的位置。如果坦克的步兵伴随没被切断的话,或许就不致于蒙受如此惨重的损失。虽然在这次战斗中,德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野战炮被英军悉数缴获,但对英军来说这次战斗确实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使英军坦克遭受损失的因素并不单单只是来自野战炮。德国人很快就认识到每一个步兵都必须为对付坦克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到1918年年中,在凡是英军坦克有可能通过的地方,都已建造了专用的反坦克碉堡。建造碉堡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碉堡里面放置着大量的、能够收集到的反坦克枪和迫击炮,同时还有少量野战炮。进驻碉堡的部队都经受过特殊的反坦克训练,并且被要求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坦克继续前进。曾有这样的记载:一些德国士兵三五成群地蜂拥到坦克上,用他们的手枪对着坦克装甲上的各种孔洞向车内射击。另一些战例中,他们则把集束手榴弹放到坦克顶部,将装甲顶部炸扁。还有一、两个例子,就是德军士兵曾经用手抓住机枪,试图将其拖出车体之外。有1辆坦克是被含磷手榴弹消灭的,这种手榴弹通过窒息作用杀死了坦克的全体乘员。当时,德军的统帅鲁登道夫(Ludendorff)十分强调跟坦克作战,1918年8月21日他在一项命令中宣布,凡是在反坦克作战中表现出色的个人,都将被登在《每日通讯》上,并将被授予勋章或荣誉称号。
     对于同盟国来说,反坦克问题,在当时尚不十分紧迫,因为德军当时只研制了20辆他们自己设计的坦克,另外就是缴获的大约12辆英国坦克。这些坦克总共才参加过10-11次战斗,并且每次都是以很少的数量支援步兵进行冲击。这些德军坦克所取得的效果与英国坦克大体相同,堑壕内的英国步兵对它们几乎是束手无策,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野战炮一出现,坦克肯定会被消灭。但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当时英国已经装备了一种新颖的反坦克武器--利用步枪发射的反装甲榴弹:No.44型榴弹,这种榴弹自1918年4月开始在英军中服役。它的弹体是一种利用马口铁片制作的圆柱体,里面装11.5 oz(326g)阿马吐炸药和一枚着发引信。它是一种长杆式榴弹,有一根短钢杆旋在弹体后部,射击时,射手将钢杆插入步枪枪口,然后用空包弹将它发射出去。飞行时榴弹后面拖着一个丝织“裙”带,用于保持飞行稳定,并可确保弹头始终朝前。有关这种榴弹的情况人们了解得甚少,大概总共只生产过15000-20000发,到1919年,只剩下不到10000发,后来就退出了现役,至于它的效能如何,现在已无从查考,甚至在它是否参加过实战这一点上也无法调查清楚。不过可以认为,这么一丁点炸药量不会坦克产生很大作用--当时德国人已经发现,为了使它们的长杆式手榴弹能够对坦克产生效果,必需把几枚手榴弹捆在一起作成集束手榴弹使用。No.44式枪榴弹之所以出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反坦克枪榴弹这一武器系列中的第一种型号,而这个武器系列至今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蓬勃向前发展。
     法国人在其专用反坦克武器的生产上并未下多大功夫,因为当时他们已经拥有一种小型火炮可以满足应需要,这种火炮即M1916型37毫米“皮托”(Puteaux)火炮。作为首批37毫米口径系列的火炮,这种火炮从完成设计到投入使用前后居然经历了30年时间(法国人一如既往的毛病)。“皮托”火炮最初是由陆军少校加尼尔(Garnier)在1886年作为一种轻型步兵支援火炮设计的,但设计完成以后即被弃之一旁,一直到1915年堑壕战斗正式开始,法国步兵迫切需要发展一种能够消灭机枪掩体的武器的时候,人们才想到了加尼尔的设计。小巧轻便的“皮托”火炮非常适合于完成此种任务,它所发射的实芯弹头足可穿透厚度不大的钢板,作战距离也比较合适。全炮重340 lb(154.36kg),它的外形看起来非常像是75mm野战炮的一个缩影。当美国陆军参战时,他们也选中了“皮托”火炮,并根据许可证在美国进行了特许生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共有600门“皮托”火炮在法国国土上服役,而其前后总共生产过884门,这些火炮几乎没有被用于反坦克作战。战争一结束它们就被淘汰,并封存于军械仓库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工作也随之陷入停顿状态。整个20年代,各国的反坦克武器与一战相比基本没有什么进步。直到30年代,突然之间,各国又开始了反坦克炮的研制。这些扎堆出现火炮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大同小异的设计--基本都跟航空机炮和“皮托”火炮沾亲带故;二是极其统一的口径--最早是20毫米,随后是37毫米。在37毫米反坦克炮大规模装备后,反坦克枪作为反坦克炮的支援再次受到青睐。在这一点上,各国的步调惊人地一致--这或多或少是西班牙内战的影响。西班牙内战为稍后爆发的二战留下了众多诸如空地协调、装甲作战等先进经验,唯独在反坦克方面留下了一个陷阱,这个陷阱让行将卷入二战的国家对自己的反坦克能力充满了自信。直到希特勒的装甲部队横扫西欧时,各国(甚至包括德国在内)才发现,他们原本的预见是何等的乐观,他们的部队又是何等的脆弱,而他们的设计师们为行将开始的一场装甲战争--闪击战--所做的准备工作又是何等的低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