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破解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瓶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5:11:26 中国民族报 张雄 张紫芬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等要求,为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产业扶贫是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形式。我国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在实际的产业扶贫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解决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瓶颈,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有效手段。 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即通过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最终达到使这些贫困户脱贫的目标。这些产业的发展与贫困户的短期收益息息相关。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由于民族地区的脱贫主体发力不够、贫困户永久脱贫的机制条件尚未成熟等原因,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遭遇瓶颈。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即使这些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收益能够让一些地方政府如期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任务,但难以保证民族地区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增收和永久脱贫。 要破解上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遭遇的瓶颈,应该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对脱贫信息传递的监督,优化资源分配结构。 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关键在于全体贫困人群。以贫困人群脱贫为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现有的资源禀赋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实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目标。其中关键的一步,是要保证扶贫产业信息得到公开和有效的传播。要做到真脱贫,就必须加强脱贫信息传递,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做到资源全体共享,并根据致贫原因,因时、因地、因人施策,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眼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充分调动贫困户和被扶持企业两方面积极性,提高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获得稳定的生计来源。培育和发展贫困人群自主脱贫的意识、志气是我国精准脱贫事业的关键一步。要通过扶志,引导贫困人群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而不是“等靠要”来实现脱贫。同时,推进产业扶贫,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农户协同发力的扶贫格局,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业扶贫机制。 (三)将产业扶贫项目落到实处,让贫困人民真正享受可持续性脱贫的实惠。 在民族地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应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产业承载力、劳动力、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的经营能力等条件,结合这些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而后立项,避免盲目发展所谓的“特色产业”,造成资源、资金、资产的浪费。一旦开始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应通过雇佣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将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扶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产业扶贫项目真正落到实处,让贫困人民真正享受到可持续脱贫带来的实惠。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项目编号:13JZD02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