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英帕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38 军事史林 倪学德 李祥云 参加讨论
鏖 兵 英 帕 尔 作者:倪学德 李祥云 来源:《军事史林》2015年第6期 英帕尔战役是二战时期英国军队在印缅战场上取得的最辉煌的一次胜利。按照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的说法,这次战役所消灭的日本军队数量,超过了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任何一次战斗。然而,相对于其他战场的战略转折而言,英帕尔战役来得较晚,所以在二战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 近些年来,英国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英帕尔战役。1998年英国《焦点》月刊评选“世界十大军事统帅”,英帕尔战役的前线指挥官斯利姆位居入选的十大统帅之首。2013年英国一项投票结果显示,英帕尔战役被评为英国陆军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显然,英国人认为,长期以来英帕尔战役的重要性被人们低估了。但从军事学术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并不会被遗忘,因为它为研究后勤保障与战役结局之间的辨证关系提供了一个代表性例证。 早在1942年秋,日本大本营正陶醉在初期作战取得的出乎意料的成功之中,便制定了一个向印度东部进军的计划,企图攻占英帕尔、科希马等要地,以清除英军未来反攻的基地,切断美国经印度向中国输送战略物资的驼峰航线。然而,由于日军接连在中途岛、瓜岛遭到重大打击,加上印缅边境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该计划被暂时搁置起来。 1943年,日本缅甸方面军第15军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积极主张进攻印度东部。牟田口是日本陆军中知名的少壮派,脾气暴躁,目空一切,是个被武士道精神浸泡起来的标准的法西斯军人,深得首相东条英机的赏识。他在“七七事变”时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因当时旅团长不在北平,他就成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官,是他下令向宛平城开炮,亲手点燃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火。为此,日本天皇授予他金鹰三级勋章,晋升少将。牟田口曾夸口说:说到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开第一枪的就是我。侵缅初期,他任第18师团的师团长,后因作战有功,升任第15军司令官。接任以来,牟田口极力主张进攻英帕尔。他认为第15军防御正面过宽,时刻得准备对付来自中国云南、印度利多和英帕尔三方面盟军的反攻。如果仅仅采用防御战术,是无法在未来的战斗中取胜的。必须先发制人,以进攻战术来达到守卫缅甸的目的。牟田口狂言:“只要用3个师团的兵力,携带3个星期食用的口粮,轻装越过若开山脉,渡过钦敦江,发动奇袭作战,就可在短期内攻占英帕尔”。 那么,牟田口对印度的进攻为什么首先选择了英帕尔呢?这是由于英帕尔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的。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四面环山,近郊是一块不大的平原。自英军被赶出缅甸后的两年中,这里已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大型营房、医院、军械仓库、弹药库以及基地所需的各种设施,四通八达的公路从这里穿过。此外,从1942年起就开始从原始丛林中辟建的一条宽阔的汽车公路,把英帕尔和转运军需物资的重要铁路终点站迪马普尔连接了起来,使它成为英军未来反攻的重要基地。。 第15军的三个师团编制满员,装备精良,是日本驻缅甸方面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但该军的三位师团长都对牟田口轻视部队补给极为不满,因而对英帕尔作战能否取得胜利深表怀疑。第33师团长柳田是情报官出身,遇事讲求合理性,对这次作战信心不足,牟田口认为他缺乏战斗意志。第15师团长山内是美国军事院校的毕业生,具有绅士派头,却被出身下层的牟田口斥为胆小鬼。第31师团长佐藤对即将进行的战斗更是毫无把握,他曾对部下忧心冲冲地说:“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到来的作战中丧失”。加之佐藤任少佐时属于统制派,与当时属于皇道派的牟田口曾是死对头。这三位师团长与军司令官之间的不和为日军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日军这次进攻的确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他们只准备了20天的粮食和弹药储备,完全指望突然袭击,迅速取胜,抢夺英军的物资补充自己。但狂妄的牟田口仍一意孤行,坚持实施冒险的进攻计划。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指挥第15军10万官兵渡过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战役的序幕。由日本人帮助建立的“印度国民军第一师”约7000人的部队,也参加了这次行动,它是作为解放印度的象征和点缀,被牟田口裹胁入伙的。牟田口站在钦敦江畔,狂傲地宣称:“陆军现在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取得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然而,英军事先早已判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通过空中侦察等手段,英军发现其当面日军部队不断得到增援,从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到钦敦江的广大地区,日军正在大规模修筑道路。还有,钦敦江东岸各处集中了大量圆木和伪装了的筏子,以及包括大象在内的各种运输工具。根据各种迹象,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作出了正确判断,其准确程度除了进攻发起的具体日期之外,其他有关日军兵力、进攻路线及目的等方面,几乎与日军的计划完全吻合。斯利姆将军事后回忆道:“我们对日军的想法及指挥意图的估计是正确的,这使我们获得了机会”。 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决定把在钦敦江以西的英军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的高地组织防御,即先放对方深入进来,再进行集中打击。因为这样一来,就会使牟田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军进攻部队不仅要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可靠的丛林运输线。此外,英军方面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包围部队补给供应,而且还能通过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激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夺取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为了加强英军的空中力量,蒙巴顿决定延期交付原计划用于中东战场的79架飞机,此举也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丘吉尔在给蒙巴顿的电报中说:“如果你的胜利需要,不要让任何东西被拿走。任何人的反对我都不会接受,我全力支持你”。 日军的进攻一开始非常顺利,北翼直取科希马,南翼迂回英帕尔。至4月6日,日军冲进了科希马,切断了科希马和英帕尔之间的公路,并占领了英帕尔南北的制高点,形成了对该城的包围态势,还直接威胁到英军的补给中继站迪马普尔。然而,日军并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分兵西进占领50公里外的迪马普尔。当时这里囤积着大量战略物资,而防守的英军只有一个连的部队。日军此时本可以用一部兵力攻击科希马,而同时用主力进攻迪马普尔,先夺得那里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然后他们拿下科希马才会有坚实的保障。日军最后之所以被迫从科希马撤退,物资给养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难怪一位英国将军后来回忆说,负责进攻科希马的第31师团长佐藤是他所遇到的日本军队中最无战略眼光的将领。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英国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迅速调兵谴将,驰援科希马和英帕尔,仅对英帕尔一地就空运援兵2个半师。盟国的空军尤为活跃,经过艰苦激烈的浴血奋战,使日军无法达成战役目标。此时,英帕尔地区的英军已增至12万多人。蒙巴顿在等待反攻的时机,那就是等到5、6月份日军补给困难和雨季来临,再将敌人一举击溃。美国的魏德迈将军觉得英国在英帕尔的军队比日军多得多,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但蒙巴顿不为所动。他从截获的情报得知,英帕尔的日军供应不足。等到雨季来临切断敌人退路的时候,再一举歼灭之。为了进行反攻,蒙巴顿命令从科希马到英帕尔的公路必须在6月中旬打通。斯利姆将军写道:“我真感谢他没有被那些情绪焦急的人们所左右,没有把反攻的日期订得过早”。在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上,蒙巴顿充满信心地说,日本人推进多远都没关系,他们最后将被歼灭掉。 仅仅带了20天口粮的日军到4月中旬已经感到补给缺乏的可怕。开战一来,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军需品的补充,弹药几乎告罄,北线两个师团的官兵只能依靠山坡上种植的旱稻勉强充饥,战斗力迅速下降。反观英军,虽然被包围在英帕尔地区,但却牢牢掌握着制空权,从不为缺少弹药和粮食发愁,前线将士甚至还能喝到甜酒,得到换洗的干净衬衣。 5月底,由于雨季来临,第31师团长佐藤便向牟田口提议放弃科希马。牟田口不同意他撤退,严厉地命令他必须固守科希马战线。“因为第31师团一旦后撤,开放了科希马至英帕尔的道路,必将造成全军崩溃”。然而,佐藤认为牟田口远离前线,根本不顾及自己的苦衷。他的后勤补给线正在被英国空军及地面渗透部队一点点地掐断,雨季河水泛滥,使仅有的丛林小道变得泥泞难行。补给上不来,士兵们半饥半饱,怨声一片,伤病员也无法医治,只好躺在山洞里等死。于是,佐藤将牟田口的电令仍在一边,下令全师团作好撤退准备。6月初,佐藤将战死日军的尸体收集好就地火化,然后率领师团主力开始撤退。行前,他留下一支小部队执行截断科希马至英帕尔道路的任务,无非是应付一下牟田口的命令而已。为了防止电讯联络被英军破译,佐藤撤退时没有向一直在英帕尔以北作战的第15师团通报,使该师团一下子陷入被英军南北合围的危险境地。 得知佐藤擅自撤出科希马后,牟田口立即派军参谋长久野村前去制止。久野村在一个叫伏米内的小镇迎面碰上退却中的佐藤,一面斥责他违抗军司令官的命令擅自撤退,一面向他传达牟田口的新指令:“和第15师团的南翼接上,转而加入进攻英帕尔的战斗”。谁知,佐藤脸色铁青地吼道:“我师团在毫无希望得到补给的情况下,难以执行军司令官的命令”。说罢,甩开久野村的阻拦,率领他的部队向东面的钦敦江方向撤去。久野村返回军司令部将第31师团的情况报告后,牟田口怒不可遏,立即决定撤消佐藤的师团长职务。 到5月份,战场上的攻守已经完全易势。英军不仅收复了科希马,而且切断了日军各师团之间的联系。牟田口见北线不可能取得更多战果,便决定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南路英帕尔方向。但40天的殊死战斗却未能使日军向英帕尔前进一步,联队长、大队长纷纷阵亡,孤注一掷的总攻最后以失败收场。 英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兵分两路向东部边境通道的要地乌克鲁尔挺进,意在截断日军的退路。同时,随着雨季来临,道路泥泞,江河泛滥,日军粮弹匮乏,陷入绝境。英军第33旅指挥官路易斯·皮尤回忆道:“敌军已无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再也无力挣扎向前,他们的嘴里塞满了野草,想以此来维持奄奄一息的生命”。6月23日,无计可施的牟田口不得不承认失败,请求退兵。然而,在英军的一路追击之下,日军的退却很快演变成一场大溃败。各师团的伤病员都在2000人以上,没有负伤的也大都患有痢疾和疟疾,大部分行动困难的士兵只好选择了自杀。徒步行走的伤病员中,在沿途密林中倒下和被河流吞没的更是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 这样,历时4个月的英帕尔战役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参战的10万日军有5万人陈尸战场,残存的5万人也有半数以上是病号。武器装备的损失更大,有的师团只剩下600支步枪和10门左右的火炮。第15军3 个主力师团的损失率分别是78%、67%和84%,远远超过了瓜岛战役61%的损失率。日本大本营撤掉了牟田口的职务,将其编入预备役,最后让他担任预科士官学校校长的闲职。 日军原指望通过英帕尔之战扭转缅甸战局,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在缅甸战场处于更加不利的态势。因此,英帕尔战役使东南亚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盟军从此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坦途。日本方面也认为,“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所以,这次战役被称为东南亚战场的转折之战。 日本军队在英帕尔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后勤保障。进攻前,对后勤保障问题计划不周,准备不足。向部队下达进攻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二十。部队出击时,只携带少量粮食和弹药,最多可支持一个月,至于以后的后勤补给,只能指望“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本防卫厅在分析这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并称日军在英帕尔进行的是一场没有谋略的草率作战。 后勤历来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古代兵家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箴言,今天的军事学者强调现代战争是“打后勤”,说的都是后勤保障对战役结局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帕尔战役无疑是二战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经典战例。 参考资料: 1、[英]菲利浦·齐格勒:《蒙巴顿传》,仲大军等译,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2、[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钮先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周润根:《幽林搏击》,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培军等:《太平洋战争史话:缅甸泥潭》,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5、汤重南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6、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黄玉章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8、于江欣:“论东南亚战场的战略转折——英帕尔战役”,载《军事历史》1995年第6期。 9、陈沿兵等:“骄狂日军兵败英帕尔”,载《国防科技》2004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