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故事 > 民间故事 >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7)

从曾、刘两家“孟戏”的剧情内容看,两家“孟戏”故事有着很多相似性,比如都有虚构的色彩,都有神仙下凡的情节以及玉皇大帝、金星、金童玉女等人物,且戏本所发生的故事都以秦王修筑长城为背景,都描写秦王朝为修筑长城,就是单丁独子也要服役,使范杞良抛弃无人照料的年迈父母,身处忠孝不能两全其美的境地,后因筑城逃逸被捉回并斩首于长城下。但两家“孟戏”后来的剧情发展稍有不同:曾家“孟戏”故事中的孟姜女为送寒衣,千里寻夫来到长城下,咬破手指滴血认夫骨,但蒙恬不但没有同情孟姜女的悲苦,反而垂涎其美色。孟姜女以心中对蒙恬的三不平,抨击了秦王朝。虽然秦王见孟姜女美若天仙欲立其为正宫皇后,但孟姜女对爱情坚贞不渝,以死殉节。可见曾家“孟戏”中的孟姜女很具有反抗性,她的以死殉节烈举对统治者有着极大的讽刺。而刘家“孟戏”故事中的孟姜女对丈夫死于筑城处虽有悲苦怨恨,但却显得有点逆来顺受,除了向秦王哀奏千里送寒衣之苦以博得同情外,还请求秦王的宽恕以携丈夫尸骨回家为满足。刘家“孟戏”中也没出现秦王想立孟姜女为正宫皇后的故事情节,而是发展出秦王见孟姜女如此贤孝,封其为天下一品夫人,赐玉带和黄金令其护丈夫尸骨回故里,并为孟姜女修造节义坊,流芳万古。另外,两家“孟戏”剧终的“大团圆”方式也不尽相同,曾家“孟戏”中的范杞良与孟姜女是在天宫团圆的,而刘家戏本中范、孟二人则是在人间团圆的,如此等等之例不复详举。两家“盂戏”故事之所以出现如此大不相同的结局,笔者以为大概与两家“孟戏”戏本所产生的年代背景有关。曾家“孟戏”戏本源于古南戏,写于明代《永乐禁令》颁布之前,所以敢于出现这种讥笑辱骂反抗朝廷乃至皇帝的写法,而刘家戏本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于受到禁令的余威,反抗统治阶级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也就被隐去。 在演出风格方面,赤溪曾家和大路背刘家“孟戏”演唱的曲调都比较优雅,旋律婉转。一般用本嗓演唱,只是到了帮腔处才把调门提高。据曾家老艺人介绍,早先的“孟戏”从头至尾都是一个人清唱,没有帮腔,在后来传唱的过程中,由于演唱者多为农民,有时容易忘词或把不准音,在音调起伏较高处由众人帮唱一下,形成了今天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两家“孟戏”的演唱都用广昌官话,中间有唱有念,曲调中夹杂着道白。除了上述共同的演唱特征外,两家“孟戏”高腔在曲调上也各具特色。曾家的高腔词曲较为土俗浅显,音调较平且字多腔少、原始简单,故当地人都称之为“民戏”或“俗戏”;刘家的高腔则词曲较为文雅深奥,唱腔委婉且种类丰富,被当地人称为“官戏”。虽然曾、刘两家“孟戏”都以唱高腔为主,但两家的高腔也各有自己的分类。曾家“孟戏”高腔的曲牌在戏本中标有名称的共42支(其中12支失名),分五大类;刘家的高腔曲牌在戏本中标有名称的则有98支(其中11支失名),分六+ 米[23](附录4《曾家“孟戏”高腔曲牌名目及其分类》,附录5《刘家“孟戏”高腔曲牌/ 、.名 及其分类》)。两家的曲牌板眼形式也略有不同,曾家“孟戏”通常在一支曲牌中板眼变化不多,而刘家的变化则相对明显。此外,在演出形式方面,曾家“孟戏”与刘家基本相同,都是由演员根据角色妆扮好后在台上表演,乐队则在台侧或台下伴奏。台上演员一律清唱,配锣鼓等打击乐伴奏用于过门。两家乐队的组成形式也基本相同,都由锣、鼓和钹组成,其中锣又分为大锣、小锣和云锣,鼓有边鼓和堂鼓两种。起先乐队中无管弦乐器,后来为了使表演者能把好音准,也为增加唱戏的艺术效果,两家戏班在演出时才加入笛子或二胡之类的管弦乐器伴奏。戏台布置方面也较为简陋,台上仅摆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来作为模拟情景的道具。总之,曾、刘两家“孟戏”在表演风格上,既原始简单,又不失文雅;既富土俗乡味,又不落入俗气,确实在地方戏剧中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广昌甘竹曾、刘两家“孟戏”在剧情内容和演出风格方面虽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两家“孟戏”文本不同,开演时期不同,其剧情和风格也各具特色。(作者:张芳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