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4)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6:11:01 中国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曾、刘两家“孟戏\"的源起传说与传承沿革关于广昌“孟戏”的源起,目前尚无学者查找到原始确切的文献记载,只是在民间流行着这样一些传说。 姚瑞琪在《广昌县志·杂记·奇闻趣事》中记载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甘竹镇舍上村曾子(紫)华素性孝友。其母双目失明,子华嘘寒问暖,端茶捧饭,久而不倦。 某年春,战乱至,情势险恶,子华背母逃避深山,忽有三员神将自天而降,退乱兵。子华正待拜谢救命之恩,三员神将化作旋风,不知去向,但闻锣鼓之声发自山谷。子华循声四找,竞在一个山崖后面发现二只斗大木箱装满《孟戏》戏本及二十四只大小面具,其中有三只大面具正像杀退追兵的三员神将。他呼喊群众认领,但四周空寂无人。子华将木箱搬出,母亲用手一摸,顿使瞎眼重光。此时,子华认为是神灵相助,这二十四个面具就是《孟戏》中扮演的角色,三元大将即蒙恬、王翦、白起,赐《孟戏》戏箱乃是要他依此演出,以传后世。子华回家,与族人筹建戏班,按戏本和面具分角色排练。从此,赤溪、舍上、黄泥排三地曾姓每年新春时节必演《孟戏》,藉以酬神祭祖,祈年求雨。[ ](《<盂戏)的传说》,Pl。 一 03 )从史料记载我们得知,至少从明初开始(有认为是明永乐年问,有认为是明正统年间),曾氏就已开始唱孟戏,同时三元将军被曾氏家族奉为家神,每年正月十二曾氏族人开锣唱戏,藉以酬神祭祖,为曾氏家族纳祥祈福。 曾紫华的长子曾圣洙(名以清)在世时,举家由舍溪(舍上)迁入赤溪居住,其后人修建了曾以清公祠,并于其侧修建戏台。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戏台时,将族人曾孔增撰写的关于曾紫华偶拾戏箱、三元将军显灵保佑村人诸事镌刻于木匾上。如今曾以清祠堂和戏台虽都已不复存在,但祠堂原址早被列为县文物保护遗产。木匾在文化大革命时也遗失,可庆幸的是匾文被抄留在族人中。明初曾紫华所拾得的两只戏箱,虽历经了五六百年的沧桑,现也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赤溪村一曾姓家中。现将匾文抄录如下,以作又一例证:赤溪曾以清公祠,同治五年戏台重修捐资花名匾之序(花名略):三元将军盖自宗致公,事亲至孝,素敬神佛,相感而来,其时兵变,流寇扰乱,公因母瞽,负背奔逃,适贼围至,公惟仰天告祝,余无活计,母日勿惧。祥空三神,下拒贼败,他鼠矣。回顾母瞽重明,意甚奇之,夜寻金光处,得三元圣像,捧祝于母,母悦日:显圣神符,此非儿之素性孝行、喜敬神佛,焉有此感耶!因以遗传子孙,为永远之福主,历经数百余年矣。 兹因西匪肆虐,灭像欺神,三元金容损其二,人民逃离。积九年,我曾姓避于永吉砦,交讳三元,置坐一像,暂在关楼中,祀奉香火。值甲子初夏,邻砦为贼攻急,炮火连珠,一无O斋,我砦唇齿为援,欲发炮惊坐(疑为“挫”字)贼锐。信士荣华,叩神祝毕,踹炮发火,霹雳一声,滚翻炮向,直击贼之大队,毙贼无笄(通“算”,计算之意),一时瓦解。想孽匪流毒,人神共愤,惟三元将军之震怒,暗中使击,甚奇!荣华之祈祷成功,明公虔诚不谬。尝闻神藉人力,人赖神扶,正此之谓也!爰是同人,凛神通之赫应,体祖宗之深遗,各房捐资,仍在砦新建殿宇,重塑金身。我以清公支下,捐资五十五两八钱,助入公用,而我赤溪戏台,被贼焚毁,合堡复又开捐重新构造,今凡事竣成,立匾刊名于不朽,并志神灵之奇显云。 又传大路背刘家“孟戏”开演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有一年新春之夜,甘竹赤溪村曾姓族人照例上演“孟戏”,与赤溪村隔河相望的大路背村村民刘金铎①带着孙子过河看戏,戏演完后,其孙子仍眷恋剧情而迟迟不愿回家,刘金铎只好以“明年我们自己也来做戏”一语哄骗孙子回家。冬去春来,刘金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夜里,他梦见神人以“君无戏言”相责。于是,刘金铎立即创建大路背刘家戏班,以对其孙子践诺。对此,姚瑞琪在《广昌县志·杂记·奇闻趣事》中同样有着详细的记载:弘治间(1488-1505年)新春某夜。赤溪村曾姓裔孙照例上演《孟戏》。当地大路背村农户刘金铎携孙儿过河看戏,戏演完,小孙仍眷恋戏情,不愿回家。金铎只好以‘明年我们自己也来作戏’一语哄孙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