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故事 > 民间故事 >

女娲补天传说来自何种背景?神话传递灾变信息(1)


    黄帝来自北方,黄帝文化的早期阶段是红山文化。可是,灿烂的红山文化却在距今5000年左右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黄帝和他的部落似乎一下子就从辽西大地人间蒸发了!黄帝为何要离开生养他的故土?他去了哪里?他和他的子孙结局如何?解密版本、新异说法层出不穷,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则倾向于“天灾说”。 
    古岩画证实天灾导致迁徙 
    岩画包括18个造型奇特的符号,有人体符号、圆顶房屋和从天而降的携带“尾巴”的火球,还有人类迁徙的场景。 
    几千年来,长城以北的广袤沃土一直被中原视为偏僻荒蛮的苦寒之地。但在万年前,这里却河流纵横、植被繁茂、气候温和,辽宁的北票、义县一带富产硅化石、鱼鸟化石,便是这一带当年万物生机勃勃的史前证明。红山文明之所以能够在辽河流域诞生,并由此缔造出黄帝这样的中华始祖,是与当时辽河流域适宜人居,具备可供人类繁衍生息的优良条件休戚相关的。 
    令人惊讶的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竟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了,等到此后接续的夏家店文明出现时,中间的文化断层长达整整1000年之久!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1年8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举行的第六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考古专家称,近日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发现的一幅史前岩画,记录了当时陨石落地并导致史前人类迁徙的生动景象。据岩画发现者、内蒙古红山岩画研究专家吴甲才介绍,这幅岩画磨刻在一块磁铁石上,包括18个造型奇特的符号,有人体符号、圆顶房屋和从天而降的携带“尾巴”的火球等。 
    吴甲才表示,根据周边出土文物和岩画磨刻方式判断,这两幅可视可解的象形文字岩画处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吴甲才讲,岩画不但描绘了火球从天而降,而且还有人类迁徙的场景,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黄帝部落南迁之“天灾说”呢? 
    “女娲补天”神话传递灾变信息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的撞击、爆炸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上古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很多人只当它是传说,听听一笑而过,天怎么能补?大禹时代的先民又如何能凭借手中的石铲石斧管束住泛滥江河?其实,很多人大概想不到,这些看似玄幻的上古神话的字里行间,却传递着有关地球气候剧变的远古信息! 
    据科学家研究得知,在距今5000年左右,地球曾被一颗天外彗星撞击。那时漫天飞舞陨石雨,陨石雨过后,地球气候剧烈波动,出现了一次长达600多年的全球降温期,学界称为“小冰期”。红山玉器专家任南先生告诉记者,在那个时代的辽河流域,也就是红山文化核心区的最高气温也就在5到10摄氏度间波动,大量生物因严寒灭绝,人类被迫南迁,已进入史前文明高峰的红山文明惨遭重创,自此一蹶不振。 
    若从这一科学视角重审此类上古传说的幕后玄机,我们会突然发现,有关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神幻描写,竟是一张张远古时代地球环境发生重大波动的“灾变图”! 
    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著作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是说,远古时代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制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其实,文中这段精彩描述恰是对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过程的全景记录,“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的撞击、爆炸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形成“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 ”描述的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