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名街故事:关于东西闹市口的生活记忆(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3 北京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东闹市口 一条小街恍若闹事 记忆中,这个闹市口是条热闹又温馨的小街,就在现在北京火车站前街与东长安街的交汇处,一条小街逶迤向南,也就两百来米吧,一直到苏州胡同。 那时我们家住在东单洋溢胡同三号。从家门出来往东一拐,胡同口外便是闹市口了。记得那时无论胡同还是闹市口的小街,全都是土路,街面不宽。 胡同口北侧第一家是个小人儿书铺,那儿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讲可是个好地方。小人儿书铺的门脸和屋子里挂满了用小人儿书封面贴成的广告,花花绿绿的。那时孩子们的零花钱很少,家长偶尔给几分钱,大家宁可少买些零食,也要省下一两分到书铺去看小人儿书。 书铺的书全是各式各样的连环画。在书铺看,一分钱可以看两本,要是带回家,一分钱就只能租一本了。因为都是周围的孩子,老板全认识,租书也不要什么手续,把书带回家可以看一天。那时的小人儿书铺有点像现在的图书馆,书铺里总是坐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大些的孩子爱看《西游记》、《杨家将》什么的,我们这些小不点儿就看各种彩色童话故事。 小人儿书铺的北边是一个卖零食的小铺。有时跟大人出门路过这里,一定要拖着大人进来转转。望着柜台上大玻璃瓶中各种包着玻璃纸的糖果,还有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各种水果和零食,真迈不开腿。如果大人挑几样给买些,我们会高兴得一蹦老高。 胡同口的南边我记得有一个酒馆,那是大人们去的地方,但一到晚上我们还是有热闹可看。当时人们都爱京剧,晚上总有一伙人在酒馆里拉开场子又拉又唱自得其乐。几个戏迷在胡琴、檀板的伴奏下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唱得是如醉如痴,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小孩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只是在大人们的胳膊底下钻来钻去扒着脑袋看热闹。 小街对面水磨胡同的南边有一个饭馆。那时候有机会上一次饭馆,在我们小孩子心中也是一件挺大的事。 顺着闹市口的小街往南走,就到苏州胡同了。这个地方当时是个丁字路口,正对闹市口小街的是个卖水产的,店门口有个特别高的大木桶,养着各种的鱼。有次跟母亲路过这里,见卖鱼的伯伯突然从大木桶中抓出一条蛇样的东西摔在案板上,把我吓了一大跳,一下紧紧抓住妈妈的衣襟,惊叫:“蛇!蛇!”妈妈赶紧哄我:“别怕,别怕,那不是蛇,是鳝鱼。”看我惊诧的样子,卖鱼的伯伯哈哈大笑起来。 那个时候,闹市口除了有许多有门脸的店铺外还有很多推车的、摆摊儿的流动小贩。一条小街,整天熙熙攘攘,行人也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印象深的是那些推着排子车卖早点的。那时早点的花样特别多,除了现在常见的包子油条外,还有像炒肝、豆腐脑、茶汤、面茶、切糕、汤煮的炸素丸子等等,有许多我到现在都叫不出名来。那时的面茶,黄澄澄的满满一大碗,卖面茶的伯伯用一个小木棍不知怎么一转,上面便均匀地撒上了一层芝麻酱,然后再在上面撒上一层芝麻盐,不仅吃着特别香,看着也特有意思。 清晨那些卖早点的小贩们特早便来到了闹市口,人们很方便就可以在街边把早点问题解决了。每天母亲送我和姐姐上幼儿园要穿过闹市口整条小街,虽然幼儿园里有早点,但路旁不时飘来的各种小吃的香味,仍然常常绊住我们的脚。有时妈妈高兴,也可能是想哄我们快点走吧,会在早点铺给我们买一块切糕,或在别的摊子上给我们买点儿什么好吃的。每到这时,再不用妈妈哄和劝,我们就会高高兴兴颠儿颠儿自己一溜烟儿跑到幼儿园去了。 闹市口小街上还有许多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小摊儿让人十分难忘,什么压糖花的、吹糖人的,做面人儿孙悟空、猪八戒的,卖棉花糖的,春天还有卖风筝、卖空竹的……这些小摊儿一到下午放学时就特别热闹。有一次从幼儿园回家,妈妈领着我和姐姐走到苏州胡同那个地方,路边一堆人吸引了我,原来是一伙卖泥模子的,把胶泥填在模子里按实,然后往地上一磕,立刻就塑出一个小玩意儿,晒干了还可以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简单点儿的有各种脸谱,复杂点儿的有各种小动物、小人儿,也可能是一朵花。更高级点的,是两块组合式的模子合起来可以塑出一个立体中空的小玩意儿,像葫芦、苹果、小人头什么的。 在别的小摊儿上,吸引孩子们的小玩意儿也特别多,像撒棍儿、玻璃球、风车、小画片,还有各色皮筋、气球什么的,这种摊子常常也卖些关东糖、甜棒、江米球、玉米花、杂拌儿糖等各种小零食,总之都是小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些摊子周围,总是留下我们难舍的足迹。(龚建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望景楼与崇祯之女的故事
- 下一篇:戒指的由来:原非装饰而是禁戒之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