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文化古今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0 作者:张雪松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笔者走访了两广交界地区,亲身体验到当地浓郁的龙母文化,开阔了笔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察视野。 龙母信仰在两广地区、西江沿岸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西梧州、广东悦城以及香港坪洲的龙母庙,至今仍吸引着广大信众。 龙母是先秦时期的传奇人物,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很多,综合现存的史料来看,龙母本姓温名媪,出生在广西梧州藤县,后长期生活在广东德庆县悦城,死后也葬于悦城。龙母之所以被称为龙母,是因为她曾在水边捡到5个石卵,从石卵中孵化出5条小龙。后来,龙母将这5条小龙养大,并放归江中,所以人们称她为龙母。 史料中关于这5条龙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的记载,值得重视,“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在以往关于中华龙文化的探讨中,一些学者提出,龙的原型应该是鳄鱼。关于龙母的传说记载,恰好可以印证“龙为鳄鱼说”。虽然关于龙母的传说,各家说法略有差异,但对于龙是卵生这一说法,意见是一致的。而鳄鱼也为卵生,并把蛋产在水边(其他关于龙的原型为猪等等说法,都不符合卵生这一描述)。记载龙母传说的古籍,都说龙子的形状像“守宫”,守宫就是壁虎,蜥蜴目动物;龙出卵壳时“长尺余”,“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成年后“鳞甲辉煌”——这些都与鳄鱼的外形及生理特征相符合。 龙的原型是否为鳄鱼,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在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将会更加全面地理解龙文化,理解中华文化。不仅是汉族,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有龙崇拜,如壮族、瑶族、哈尼族以及云南香格里拉一带的藏族,都有形态各异的祭龙传统节庆活动。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是各民族龙文化共同的结晶,各族龙文化,通过不断融合汇总,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内涵异常丰富的龙文化。龙母文化本身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根据史料记载,龙母生于楚怀王辛未年,即周赧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0年),死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享年80岁。龙母出生年不用周朝年号,而用楚国年号,反映出先秦时期龙母所在的百越地区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当时,楚怀王为山东六国纵约长,在南方影响很大,但楚怀王不听屈原等贤臣劝告,中计入秦,于公元前296年死于秦国。而龙母在此5年后才出生,楚怀王本没有“辛未”这一纪年,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百越地区不知楚怀王已死的消息,依旧沿用他的纪年,这并不奇怪。而且这一“错误”的纪年,更加反映出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龙母的出生时间更加可信。 在中国历史上,龙母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百越地区最终纳入中华文化圈的关键历史时期。龙母11岁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自杀。龙母43岁时,秦始皇统一中国。龙母56岁时,秦始皇出兵百越,在两广建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龙母73岁时,百越反叛,秦始皇派武将屠睢率大军分五路进攻百越,但由于山川险阻,进展缓慢。龙母76岁时,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西江连接起来,解决了秦兵供给运输的困难,此后经过数年征战,百越最终纳入到秦王朝的版图之中。 揭开远古历史神话传说的面纱,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龙母本是百越地区母系社会一个部落联盟杰出的领袖,这个部落联盟“水事众而陆事寡”,以龙为图腾崇拜对象。部落成员“断发文身,以似龙子”,为的是“示尊荣”、“不见伤害”。龙母的5条龙子,应该就是5个部落的代表。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记载,龙母死后葬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谓龙掘尾,即此也”。这则传说向我们透露出,龙母所领导的部落联盟,十分善于造船,并将造船技艺北传,南北朝时,中国人就称船为“龙掘尾”。1980年,广东德庆汉墓出土一件陶船,船首上翘,有前舵,中部分两舱,船尾平齐,设舵室,这一出土实物也印证了《南越志》的记载。 从汉代开始,历朝帝王对龙母都有加封,至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龙母所受历代皇帝的封号累计为“程溪永安永宁永济夫人灵济崇福圣妃护国通天惠济显德昭显溥佑广荫龙母娘娘水府元君”。民间对龙母的信仰更是历代不衰,纷纷立庙祭祀,“康州(德庆)四乡三百余寨,皆设行祠,别郡所设,亦难枚举”。 我们通过以上关于龙母历史文化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不是简单的中原文化的线性发展,而是包括百越龙母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相互协调、和谐演变的结果。可以说,历史上各族、各地形态各异的文化,都是今日中华民族共同龙文化的“龙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古代神话里最强的神仙
- 下一篇:帝俊及其神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