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故事 > 民间故事 >

平遥传说(2)

明镜高悬—断伞
    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 , 走到落邑村村南,从后面慌慌张张地跑来一人,宋忠原识的此人,是邻村人毋连迟。当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撑起背着的大雨伞,邀毋连迟同行,毋连迟赶紧靠过来借伞避雨。
    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这时已是风停云散,雨过天晴。宋忠原向毋连迟拿伞。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看他们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被告毋连迟仍一口咬定伞是他的。两人各抒已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的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 ,传唤二人重回县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平遥城隍爷金屋藏娇
    在平遥城隍庙寝宫楼东梢间里坐一尊年轻漂亮之妇,据说,她就是城隍爷的小妾,对于这位小妾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段小故事:平遥城隍神年轻气盛,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次,平遥城隍与介休城隍神在一块相聚弈棋,平遥城隍神戏言说,我若赢你,您那位贤慧夫人就得归我所有,介休城隍神从心不服,一口答应下来,最后,以平遥城隍神为胜,这样,戏言为赌而造此后果,平遥城隍神无法,只好带回,为她营造一诗情画意的小环境,只得金屋藏娇。
    在旧时,城隍庙赶庙会期间,介休张兰镇还派人到平遥城隍庙举行一年一度的梳头仪式,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70—80年代,活灵活现的故事,在古代更进一步使广大劳苦大众确信了城隍神的存在。
    黄帝封鼎与平陶
    平遥上古时期称平陶,原址今平遥乔头村(今冀壁),相传炎、黄二帝、阪泉之战黄帝得胜,确立了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号令天下,大封领地,一日黄帝沿汾河入惠济河巡视至今平遥乔头村(原“冀壁”)一带平原,发现不远处风景独秀,青烟四起,上岸查看,此地所处一处(今平遥杜村)制陶规模宏大、而甚精,封此地为平陶。固有皇帝封鼎于平陶之说。平遥杜村历史悠久,直至明代,今平遥南神庙,庙墙有琉璃陶有落款“平遥杜村大明万历年制”实物。
    西周时北方猃狁族兴起,经常南下侵暴周王朝,西周定王颐静命大军北伐。西周名将伊吉普北伐率大军驻扎平遥(今平遥城南军寨村)。平遥城为大军前营并设防猃狁族不敢来犯。双方百姓在此贸易形成集贸市场,日益繁华。北魏时平遥商业贸易已成规模,空前繁荣。以平陶城为基础,由洪善城、京陵城(原中都)、范落城等五城组建平陶城,因避北魏大武帝拓拔焘名讳,改名为“平遥”。由于平遥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形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和贸易集散地,被历代帝王所重视。经历明清,特别是清代中期平遥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日升昌票号轶事:汇业经营,不欺童叟
    清末时期,平遥城内一位沿街讨饭数十年的寡妇老太太,有一天持一数额为12000两的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汇票,到日升昌总号提取银两。任柜头的一看签发时间在同治七年(1868年),与取款时间相隔了30多年,赶紧跑到后厅询问大掌柜,两人问清了汇票来历,并认真查阅了数十年的帐簿,如数兑付了现银。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张家口经商做皮货生意,同治七年收拾盈余,在日升昌分号汇款12000两白银,起程回籍,不料途中得病身亡。尸体运回家里,妻子哭得死去活来。换完衣服择日出殡后,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开始败落。妻子十几年熬过来,一天,这位早已沦为乞丐的老妇,拿起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夹袄,从衣角摸到一张日升昌汇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日升昌兑取现银。这件事之后,日升昌名声大振,汇兑、存放款业务一天比一天红火。
    王朝相弃儒经商
    王朝相为著名商号长盛蔚(现为天吉祥博物馆)大财东兼大掌柜。王朝相本出身于比较贫困的书香人家。早年曾勤学求仕,虽未成大气候,但也官至教渝,他父亲十分盼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仁途上超过自己,可是王朝相这个长子并不争气,几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于是索性弃儒经商。他经商善用心计,审时度势,哪笔买卖该做,哪笔生意不可做,估量得比较准确。对物价的涨落判断的不差分毫。所以他经商40余年,很少亏损。
    王朝相经商不仅有术,而且十分重义,与人交往,信用为先,讲究货真价实,公平交易,从不坑人。所以许多人都乐于和他做买卖。他把我国儒家的义利观应用到自己的商业活动中,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孙:经商与入仕,虽然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为人之道是一样的。善于经商的人,身处金钱和货利之场所,同样可修高明的德性;求商业利润要取之有道,不可见利忘义,投机取巧,善于从政的人,奉先五之教,不求货利,不贪赃枉法,公正廉洁,才能扬名显身,功所名就。
    王朝相一直坚信自己的信条,说到做到,他的经商理念树立了一面镜子,很值得后人深思!
    清虚观光绪皇帝问“道”测字
    清虚观始建于唐朝,鼎盛于元明清,直至今日,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据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润八月,曾有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西巡途中,路宿平遥,皇帝亲临清虚观问“道”测字的记载。留下了永垂史册,留芳百世的典故. 光绪皇帝进到观中,行至纯阳宫的月台,道长问道:施主可否问道,光绪曰:吾只测一字,“山”,你看甚意?道长看到是“山”字,上下打量了一番施主道:“山不见水,无根基,想必施主问得是江山如何?”光绪佩服地点头说:“好。”道长接着说:“你问我,我问谁,满朝文武都是贼,若要江山保平安,除非日后贼杀贼。润八月天年不佳,国有大难,民有大祸,不过劫难将过,来年看好。” 光绪皇帝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希望日后有所转机。 至此,清虚道观问“道”美名,扬及全国,经久不衰,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前来问“道”测字。
    火烧城隍庙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庙庙会期,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在集市上出现了一位卖饼子的老翁,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着:“卖火烧啦,火烧。”(平遥人称饼子为火烧),可是由于他的饼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没人去买。一位年轻人看了看,诚心地告诉老翁说:“大爷,你的火烧太小了,人们都爱吃大的。”老翁告诉这位年轻人说:“今天是小火烧,明天就是大火烧。”当天夜里,果然庙内失火,除了后院寝宫窑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烧为灰烬。后来,经过这位年轻人细心地回忆,才想起肯定是火神显灵了,从此,这段小故事便流传开来。
    睡姑姑和药婆
    双林寺东北隅有一座小祠堂“贞义祠”,祠中有两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人称“睡姑姑”;一尊是旁边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她们是世间的凡人,怎会进入寺庙祠堂享受人间的侍奉呢?相传很久以前,桥头村有一户人家家境很好,万贯家产供老夫妻和膝下小女享用,一家人过着和睦安康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女十六岁那年,父母得重病相继去世。这对于一个在父母怀抱里生活了十六年小女孩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她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天天到父母坟前看看,希望还能见到自己的爹娘,向她们哭诉自己的衷肠,但人死不能复生,女孩终究不能如愿以偿。话说,从她们家到坟地刚好路过村里的大庙。她父母在时,常常带她去寺院烧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虽已过世,小女却不忘常进寺院供奉菩萨。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侣四处化缘,准备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知道后,把家中所有的财产变卖了,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寺院。后来在她得病卧床之际,对佛的虔诚感动了神灵。有一不曾相识的老妇,来到身边,每天给她做饭、煎药,不辞劳苦地侍奉她,病好后两人相依为命,一直到小女孩去世,这一老妇也陪她坐化了。 人们为了纪念乐善好施的少女和不知来历的老妇,在寺院的东北隅修了一座单间小祠堂,里面塑了她们的塑像,民间称“睡姑姑”、“药婆婆”。善男信女们每进寺院膜拜,都少不了到这个小殿来瞻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