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坛的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52 闽西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世上许多东西,没看到的时候,很想去看,看了以后,心里又颇不平静。三将坛就属其中之一。 “三将坛”,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将龚、刘、杨三将的牺牲地,后人为纪念而建,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三将公王”。它孤零零地撂在闽西朋口镇王城村郊野的田埂边上,是由几块 石头简易砌起来的石冢,占地不足2平方米,周遭荒草蓬蓬勃勃,越发衬出三将坛的荒凉、寂寞。里面石碑字迹模糊不清,依稀刻着“□□杨三位大将军”,我猜测前面两字应是“龚刘”。外面石碑楹联涂抹了红漆,倒显眼,联文是“保帝死虽可渗,为卧节立鸿绩”,横额书“均是帝王大将”,我琢磨,联文对仗不工整,其中“渗”可能是笔误,应为“惨”。 关于三位将领的故事,留给后人的几乎是空白。是他们级别不够高,还是后人疏忽?但不论怎样,他们可是为国捐躯的。向导王城村支部书记感叹,他女儿也曾想考究三位将领的生平事迹,因无从稽考,只能放弃初衷。 三位将领在这热土上没留下什么,倒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不少伤心的泪水。 宋德佑二年(1276年)十月,文天祥移兵汀州,驻军了几个月,冀图重整河山,但元军势力大,汀州知府黄弃疾降元,文天祥不得不于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移兵属漳州的龙岩,在撤出汀州后的一个傍晚,文天祥驻扎在朋口镇(在汀州往龙岩的路上),登上当时称北岭的这座山头,遥望沦陷的故土,百感交集,潸然涕下,清人有诗叹曰:“昔日移漳将士屯,苍茫北岭泪沾臆”。当晚,文天祥就住在山下的一个无名小村。据说,文天祥住在村里的这个晚上,一夜蛙声聒噪,扰得将士难以入眠,文天祥披衣走出村口,见坝头一只大青蛙鼓腮高鸣,便取过朱笔,在蛙头上点了一点,道:“将士抗敌辛苦,你莫叫了。”即刻群蛙皆静,据说此处产的青蛙头上有一个红点,人称“红头神蛙”,别处是见不到的,就是文天祥的朱笔点了的缘故。为纪念文天祥,后人就把北岭改名垂珠岭,岭下的村庄改名垂珠坝。 上个世纪90年代,宣和乡洋背村发现一批古钱币,经考证极有可能是文天祥的部队撤退时埋藏的。宣和一带旧称河源里,时属汀州管辖。史载文天祥的两个女儿定娘、寿娘数月间相继病死河源,大约就在此处。此前,空坑一战,妻欧阳氏,女柳娘、环娘,子佛生,落入元兵手中,死生未卜。文天祥为了国,舍了家! 闽西有傅姓、项姓等几个姓氏人是文天祥将士的后裔。 闽西傅氏远祖傅以南,曾随文天祥抵抗元军。傅以南在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考中进士,景定年间任安徽宿州大守。当元兵南侵甚急之际,傅以南偕家属,从宿州避乱入闽,抵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大城坑、中门、凹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进军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兵所败,从赣南退回汀州。以南闻知立即率长子旦郎、次子景郎奔赴汀州,与文天祥相会。由于去漳州的道路被阻,时局发生变化,文天祥等一行人,还未到漳州,就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转赴广东勤王,寻找端宗。傅以南不幸逝世于梅州,旦郎、景郎扶柩葬于梅州程乡县(今大埔县)。衣冠在连城北门外潘洋。长子旦郎、次子景郎均下落不明。三子是郎,由宁化石壁迁汀州宣豪里杉树坑、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 闽西连城文坊村(过去称温坊)项姓始祖念一郎(讳安仁、字元甫、号一斋)是由浙江跟随文天祥入闽的。据《文坊谱志》称:1277年春,元阿拉罕入汀,一斋随文天祥从汀州去漳州,途经连城河源里温坊。一斋之子三六郎亦随军去漳州,下落不明。遗幼子四六郎,小名细悌,托孤温坊,由温姓善意抚育成长,成为今文坊项姓一世祖。细悌生一子名六十。淳朴的温姓长者唯恐项家绝嗣,将他的二位孙女先后嫁给六十为妻。现温姓已外迁,全村项姓(包括迁附近的)共有4000多人。全为一脉裔孙。 七百多年来,文坊村人才济济,素享有“文墨之乡”盛誉,名人贤者难以一一列举。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十二生肖为何没有猫而老鼠却为老大?
- 下一篇:唐朝末年的猛鬼志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