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故事 > 民间故事 >

解读牛郎织女的神话(2)


    织女星是华夏先民最早认识的恒星之一
    那时的先民们已注意观察天象,除日、月之外,最早认识的恒星可能就是北斗、北极、心宿、织女等。夏代曾用织女所向以定四时,足见织女在远古人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星。由于织女星是北天空很亮的一颗星,除大角星外,就数它了。织女星的体积是太阳的33倍,温度比太阳高5000度,而光度则是太阳的50倍。而织女星又在天河旁,较大角星更容易辨认,于是先民们就把北天空这颗很亮的星取名为和“女性”有关的星——这应当是母权制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尊重女性的迹象和印记。而在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已有了麻的种植,说明母系氏族的社会已能用麻类织作衣物,并且这一工作全由妇女操作。
    再从传说来看,相传黄帝娶西陵氏女,名嫘祖,她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养蚕人,后代尊之为“先蚕”祭祀。可见植桑养蚕业在我国历史之悠久。这就是先民们把天河旁这颗亮星尊之为“织女”的社会背景和条件。而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畜牧业,先民们已开始对猪、牛等进行驯化养殖。而在母系氏族时期,“牵牛以驯” ,“驯牛以用”这项工作基本上由男子操作。随着人们精勤观测星象的进展,先民们除较易认识的北斗、织女等星外,又陆续认识了其他一些星宿。于是又在天河的另一旁选取了三颗星(中之“河鼓二”也较亮),名之为“牵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们对牲畜的驯养。那时社会的发展已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人们把天上的两个星宿说成是一对夫妻,就是对偶婚在神话中的反映。牵牛在天河西,织女在天河东,东升西落,男跑女追,紧紧相随,这大概也和母系氏族社会中女子地位较高,在情爱方面也更主动、更大胆有关吧。这两颗星相比,织女星比牵牛星亮多了,可见牛女神话传说,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对偶婚的痕迹,那时候的牛女神话,肯定简略得很,可能只是说这两个星宿一为织女,一为牵牛,是对恩爱夫妻,女织男牧(或耕),共同创造着美满的生活。这神话是当时先民们生活的曲折反映,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愿望。
    牛女神话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由于牛女神话和天上的两个著名星宿有关,再加上故事本身的生动性、可爱性,所以一直在群众中较为广泛地流传着。《诗·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正是抓住了牛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天河),抓住了牛女二人的主要“职业特点” (女织布,男以牛运载),可以从中看到牛女故事的蛛丝马迹。今天所能见到的有关天河牛女的文字记述,以此为最早。
    汉代以后的有关记载就更多了。《淮南子》 曰:“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风俗通》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些“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要比见于文字记述的时代早得多,我认为可能会在商周时期。古人观察天象,在七月初头的子夜时分,牛女二星都出现在子午线上,由于天穹效应,二星之间看似距离相近多了,所以人们把七月七日当成牛女相会的日子。这时候,又恰是乌鹊脱毛的季节,古人仰看天河牛女,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可借助于乌鹊为桥使牛女相会。宋罗愿《尔雅翼·释鸟》:“涉秋七日,(乌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从自然现象上解释了“役乌鹊为桥”的起因,是很有道理的。人们遂把七月七日当成牛女相会的日子。实际上,牛郎星体积只有织女星的1/3,质量也只有织女星的一半,“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这真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姐弟恋”。二星相距有16光年之遥,乘坐每秒11公里的火箭,还要飞40万年,通一次电话,对方要16年后才能听到。天空中的二星永远也不会相会。但因为七夕的故事,后来又把这天当做妇女的节日。
    我认为原始的牛女神话中的主角是两个“女织男牧(或耕)”的劳动者的“平民形象”,因而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但长久却未被记入文籍之中。至秦汉时代国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君主制政体确立,反映在天文学上则是把满天似乎杂乱无章的星宿,说成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星国”,有天帝、帝车,还有三公、九卿、将相、后妃、太子,织女星也被说成天帝的女儿或孙女(见《史记·天官书》)。织女由于和天帝攀上了血统关系,而身价倍增。这或者也是“七夕”这个节日,不但民间,而且连宫廷之内、官宦之家都十分重视,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的原因吧。(徐传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