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57年前“五四”青年节的珍贵记忆(图)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2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稀已过心似火,夕阳更比朝霞红。”57年前,年轻的军人苏萍从部队探亲回家,途经东大街时,恰逢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游行队伍,他拿出相机,将当年的欢庆场面拍了下来;如今,他已逾古稀。为了激励下一代发扬爱国精神,苏萍特意来到本报,展示这些珍贵的照片。 老照片由苏萍提供 想当年 庆“五四”,联欢队伍绵延几公里 1931年,苏萍出生在保和场杨柳店(今塔子山附近)。1950年,国家为了建设大西南,在成都招一批有文化的军政干部,19岁的苏萍应征入伍,并以优异的表现于第二年被分到部队驻波密文工团。为了便于收集资料,部队给他配发了一部相机。 1951年5月初,苏萍回家探亲。“刚到成都,就看到好多人朝市中心跑。一打听,才晓得大家要赶到市中心去参加‘五四’青年节的联欢活动。”他当即决定跟着市民,刚到东大街,游行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开赴过来了。 “那个场面简直太壮观了!20米宽的街道被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占得满满当当。”苏萍比画着说,走在最前面的几名男青年举着“四川省各族人民大联欢”字样的标语牌,一些学生和军人则举着国家领导人的画像紧随其后,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各民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边走边唱,队伍绵延几公里。 “春熙路人更多,全成都的市民基本上都在这里会合了,想找个放脚的地方都没有。”看这样的情景,苏萍灵机一动,爬上春熙路口一家茶楼,翻过茶楼的窗户,一手抓住窗沿一手连续拍了七八张。 最难忘 看电影,乡亲们淋了2小时 当了三年兵后,由于父亲病重,苏萍不得不复员回家照顾父亲。这时,苏萍收到了一位战友的来信,叫他去阿坝州电影公司工作。工作之余,苏萍就背上相机,为当地乡亲免费拍照。“那时候,会照相的人很少,每次出去给当地乡亲拍照,乡亲们会把最好吃的留给我。” “最难忘的是1957年在阿坝州过‘五四’青年节。”苏萍说,因为是过节,乡亲们忙完一天的活后,早早来到村子里的一块空地上等着看电影,刚放不久,毛毛雨便飘下来。为了不让机器被雨水淋湿,同事决定停止播放,但乡亲们都不愿意离开。最后,村里一位长者提议,为工作人员搭个临时放映棚。 两个小时后,电影放完,乡亲们也成了“水人”。大家七手八脚帮他们把工具收拾好后,又极力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到家后,主人立即拿出糌粑,随即安排人打酥油茶。这时,门外聚集了不少乡亲,有的拿着青稞酒,有的拿着牦牛肉……“很感动!那届‘五四’青年节让我永生难忘,所以我对‘五四’青年节有特别的感情。”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苏萍眼里有些湿润,声音有些颤抖。 很感慨 小心意,大爷喜欢得不得了 在阿坝工作了几年后,苏萍回到成都,在洛带开了一家照相馆。同时,经熟人介绍,和现在的老伴李顺琼认识,并于当年喜结连理。婚后,苏萍一边照料生意,一边忙着为亲友照相。随着诚信经营和技术的提高,找他照相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远在自贡的人也闻名赶来。 “有一次,一位大爷过生日,问我可不可以照点独特的照片?我想了想,便把他照的相片多洗了一套,然后连在一起,做成一个‘寿’字送给他,没想到大爷喜欢得不得了。”苏萍说,从此,每次遇到有过生日或者结婚的人到他店里照相,他都会多洗一套,然后将照片做成“寿”字或“福”字送给顾客。顾客们总是欢天喜地接过,不停向他说“谢谢!” 不管他年龄多大,每到5月4日,他都会像年轻人一样,给自己放假,出去游玩,并用相机记录生活的变化。苏萍说,他想把他这些珍贵照片翻拍后做成一张大的宣传单,在家时,教育子女和亲友;出门时,教育年轻人;并鼓励其他老人通过自己的力量向年轻人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刁明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