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15 中国民俗学网 赵洋 参加讨论
3、至信之德与天瑞之徵:祥瑞观念下的汉代白虎图形肖形印 在汉代虎形肖形印中,有一类虎形印章存世较多,此类虎形肖形印的图案也具有固定的模式,图案趋于重复,具体是虎形体积硕大,其一般样式为方形,虎形依印面亦作方形盘曲,尾部较长,呈方折状,尾部在整个虎形图形中较为突出;虎身所占空间较大,口部张开,眼部着重刻画,部分虎形身体中有虎纹,温廷宽先生将其称为“白虎”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汉代之前,古人已经相信白虎为仁兽之一,《诗经·召南·驺虞》即有“于嗟乎驺虞”之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云: 今按,驺虞,白虎黑文,亦通名白虎,以为玉饰,字作琥。《周官》以玉作六器,云以白琥礼西方。 由此可知,在古代,白虎即为驺虞,是虎的一种。驺虞又被古人称作“酋耳”,此外别名另有多种,《困学纪闻》卷三“诗”条云: 驺虞,驺吾,驺牙一物也,声相近而字异。 那么白虎驺虞具体有何特征?据《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载: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许慎《说文解字》卷五: 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驺虞因食自死之物,不食生物,不履生草而被看作仁兽,又因其此种秉性,而被加以延伸,成为人的德行之一。古人认为,驺虞为天降祥瑞,人有至信,则驺虞为祥瑞而至,故《毛诗正义》卷一“于嗟乎驺虞”下有孔颖达“驺虞之为瑞应,至信之德也”之言。 汉代,受谶纬思想的影响,祥瑞观念深入人心,作为祥瑞之一的驺虞“有道则见,非时不出”,不免在此时被人借题发挥,在汉代一些著述中,驺虞作为“天瑞之徵”而出现,如司马相如《封禅文》云: 般般之兽,乐我君圃。白质黑章,其仪可喜。文文穆穆,君子之态。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涂靡从,天瑞之徵。兹尔於舜,虞氏以兴。 《汉书》中多次记载白虎驺虞这一祥瑞的出现,《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 时(元康元年,公元前65),南郡获白虎,献其皮、牙、爪,上为立祠。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南郡获白虎威凤为宝。 白虎的出现一方面是帝王为宣扬其德行、德政而作的政治性措施,另一方面,白虎驺虞本身“外猛而威,内仁而信”的秉性深入到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在此两个前提下,白虎肖形印的出现即是自然之事。白虎驺虞作为“仁兽”之一,在后世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酋耳兽》载: 唐天后中,涪州武龙界多虎暴。有一兽似虎而绝大,日正午逐一虎,直入人家噬杀之,亦不食。由是县界不复有虎矣。录奏,检瑞图,乃酋耳。不食生物,有虎暴则杀之也。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白虎肖形印的出现及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祥瑞观念的影响下,白虎的“仁之至”的德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二是白虎“有虎暴则杀之”的能力又成为古人心中安全的“保护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