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琛琛]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33 中国民俗学网 林琛琛 参加讨论
温州苍南、平阳等地的布袋木偶戏来历有北入说和南入说两种。北入说认为,布袋木偶戏在在南宋初年时即流入平阳。因北方金兵进逼,南宋朝廷从临安(今杭州)迁徙至温州,布袋木偶戏也随之传入温州民间。南入说认为,布袋戏源于福建泉州,在清中后期随福建移民被引入温州。从其称谓、表演风格、用闽南方言道白、在闽南方言区域行演等方面看,南入说更有说服力。布袋戏引入温州之后受地域文化影响,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布袋木偶是布袋戏表演的主要形象道具,也是儿童的重要玩具。布袋木偶由木制的偶头、布制的偶身、木制的手脚组成。偶头一般由不易裂变的木材雕刻而成,身体是用各色布缝制而成,布袋木偶因其形状酷似布袋而得名。布袋木偶内部没有任何支撑,主要靠操作者五个手指和手臂的运转来完成表演。布袋木偶具有操作便利,携带方便的优势,特别适合儿童玩耍或表演,故为儿童喜爱的玩具。 移民社会成就了温州的“百工之乡”,其“艺”其“技”丰富了本土民间玩具的类型和工艺美学。作为谋生的“百工”之技其实隐含着温州人——当然包括历代移民——使出浑身解数赚钱养家的糊口史。而包容兼蓄各地民间玩具之精华的温州民间玩具,却给温州人的童年世界抹上一层温暖的底色。 三、在神圣与游戏间徘徊的温州民间玩具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第六》中就曾记载说,“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可见,温州民间信仰自东瓯王时代就已经很发达。而移民社会的多元碰撞,使得“中原和苏杭民俗与温州民俗渐趋交融,而温州南部因毗邻福建,历史上边邻交易较密,经贸往来频繁,居民中亦不乏来自闽地者,故民俗上互有影响”。这也影响到温州人的民间信仰,使之更加丰富多元,“温州的民间信仰主要是地方俗神信仰,俗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共同构筑了温州人的精神‘防火墙’”。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俗文化几乎全方位地渗透到温州人的生活世界,自然也介入到温州人的童年世界,使之呈现出神圣的面相来。诚如美国民间玩具史专家克罗斯所言,“男孩和女孩们的玩具都反映了传统工作角色和终身伴随着他们的工具。但是它们却并非自觉地要去‘训练’孩子。这些玩具通常并不有意刺激幻想,也不去与流行文化的大世界相联系。玩具主要是成年工具的微缩版,其目的是让孩子们预演传统的成年角色”。与美国人的童年相比,温州人童年的预演更具神圣性。温州的民间玩具即凭借岁时节日的摆祭等习俗和人生礼仪中的过渡仪式,而深度模塑着温州人的童年世界。 温州的岁时节令民俗历史悠久,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创生了大量的节令玩具。节令玩具是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它是节令民俗事项中最为活跃的角色。有些节令玩具是民俗活动本身所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它们又使民俗文化实践更成熟、更稳定。流传至今达一百多年的温州童谣曾描述过这样的民俗活动和节令玩具,如《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温州童谣中的“正月灯”系指温州民间元宵节的花灯会。元宵节以挂灯、赏灯、玩灯为中心,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民俗活动。温州元宵灯会,从宋时就有玩灯之举。南宋永嘉著名思想家叶适有诗云:“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子携孙看灯来。”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温州元宵灯会是何等的热闹非凡。温州元宵节灯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显示了温州历代民众的智慧。花灯又名彩灯,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功能。花灯丰富了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是元宵节这种民俗文化的标志,它充满喜庆、寄托希望,同时花灯也以玩具的形式传递着节日的信息。在花灯中可称得上是民间玩具的主要有走马灯、肖形灯、孔明灯等。走马灯既是灯具又是传统的玩具。明代,温州已有此灯,“走马灯、假灯气运机,顺逆交驰者”。走马灯是对热气流的巧妙利用,带动画面连续旋转,产生动画的效果,这是元宵节儿童最喜欢的观赏玩具之一。在平阳县南湖、昆阳等地,走马灯的制作技艺远近闻名。平阳的走马灯外形多为六角、八角形亭台结构或圆形宫灯状,独具特色。肖形灯是元宵节期间普遍时兴的玩具灯,常见的有车灯、鱼灯、蟹灯、兔子灯、百鸟灯、狮子灯等,其中车灯是民间玩具灯中的重要品种。肖形灯造型可爱、可玩性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元宵节的晚上挑灯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手持肖形灯聚在一起比灯形、比亮度,一边玩一边唱,其乐无穷。 在温州民间,中秋节陈列小摆设赏月风俗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古代温州民间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称“月光佛”,亦谓摆祭习俗。初期在小桌或茶几上,摆放一大月饼,周围放十只小碟子(木、铜、锡制作),碟中放各种果品或特制的动物图案糕饼,还摆放金鱼缸、小烛台等,供儿童赏月时玩赏。以后中秋小摆设的物品不断增多,逐渐形成温州中秋的一项特色民俗。每年的中秋节前后,一些商店的橱窗和人家的中堂桌子上专门摆设各种十分逼真的小模型,有乐器、花圃、楼台、灯彩、烛台、盘碗等。这些物品是在民间围绕赏月举行小摆设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摆设集各种工艺之大成,微缩至原物的几十分之一,采用玉、铜、锡、木、石等材料制成。小巧玲珑,精细纤巧,惹人喜欢。当节日过后,有些小摆设就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据清张棡记载,他在光绪廿六年(1900年)的中秋节,曾两次到城区观看小摆设,第一次“闻五马街施祥兴中小摆设甚佳,因往观之。见其陈设约十余桌”,其中的小桌椅、榻床、锦屏等均“用红木雕成”,各式小型乐器、吹打器、神亭、神轿“均雕镌精致”。 捣糖糕是温州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它具有年年高升的吉祥寓意。童谣中的“十二月糖糕印状元”就是指温州捣糖糕习俗。根据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资料,南宋时期,温州的鹿城、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地便都有了这种过年的习俗。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中有“除夜……炊粉米为糕糍”的明确记载。温州糖糕是用糯米掺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趁热捏成长条状,称扁担糖糕,或者用糖糕板的模具压成状元郎、财神爷、龙凤、牡丹、蟠桃、鲤鱼等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称压印糖糕。心灵手巧的师傅会捏出各种糖糕玩具给孩子们玩,有捏新年的生肖动物,有捏鸟、鱼、刺猬等各种可爱造型,有糖糕模子印出小玩意,还做大大小小的元宝。孩子们拿着可爱的糖糕玩具爱不释手,有的孩子会边玩边吃,把快乐和甜蜜存在肚子里。有的孩子则带回家摆放,把快乐和美丽看在眼里。儿时过年过节趣事都是与这些民间玩具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人生礼仪对于温州人来说也极为重要,一定要举行相关仪式,以使其顺利通过一个个“关口”。出生到满月、周岁,到成人、结婚,再到寿庆等,民间玩具都伴随在这一系列的人生礼仪中,并较为直接地传达出温州人的真情实感。诞生礼是人生第一大礼仪,它寄托着父母及长辈对新生儿的美好祝福与期待。在诞生礼俗中民间玩具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在温州,孩子出生后,外婆家要送“月里羹”,其中给孩子的礼物除了衣物和包被外,还有银铃、巴棱鼓儿、羚羊角奶吮等玩具。银铃、巴棱鼓儿等是音响玩具,尤其当婴儿哭闹时可以哄逗。羚羊角奶吮可玩性强,是婴儿比较喜欢的玩具。一般大人会把奶吮系在婴儿的手上,供其玩耍。婴儿会把奶吮放在嘴里舔,或者抓着,玩得不亦乐乎。等小儿周岁,要举行对周仪式,俗语叫“对对”。对周那天外婆家送来四季衣,各种裤、帽、鞋等,还有各类儿童玩具和银制的项圈、银锁、银牌、脚镯等。旧时对周给孩童送的玩具一般有竹木玩具、食品玩具、布玩具等,近年来还加送小儿车和中高档的智能玩具。银器装饰品是必送的礼物,银是贵重金属,具有吉祥的寓意和辟邪的作用。在“对周”这天,在温州旧时还有“摸周”的习俗,“摸周”是将各种玩具和各个行业的代表性物品陈列于小孩面前,督其抓取,由此卜其日后前途和志向。活动结束后,部分物品就当作孩子的奖品供其玩赏或食用。 温州米塑在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有关史料记载,温州捏制米塑的民间习俗在宋代逐渐形成,在清代得以发展并形成特色。温州米塑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产生,并积淀成地域民俗文化。它用途很广,最早用于寿庆。旧时在温州,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结婚、做寿、丧葬、逝后周年,都要做寿桃,它具有辟邪的作用,象征健康和长寿。温州人很重视祝寿礼,对献寿桃的礼节也特别讲究。在祝寿礼上必送米制寿桃(扁形福桃),用以祝老者健康长寿。最有名的是寿桃山,上面有一百多个大小寿桃和大小不同的米塑戏曲人物以及鸟兽、花卉等装饰,大都为60岁以上老人祝寿之用,宴后供孩子们欣赏和玩耍之用。小孩“对周”时做的寿桃称对周桃,形状比较简单,大多是圆形或桃形。桃形的又称花桃,即在小寿桃上捏红花绿叶(多为牡丹花)。旧时在温州米塑发展鼎盛时期,有很多家米塑店专做寿桃。另外,还有一些民间流动的米塑艺人,他们会挑着米塑担在街头巷尾、集市上摆摊子做“米人儿”,有各种小动物,也有戏曲人物等。惟妙惟肖的米塑小玩意儿,是孩子们的最爱。近年来,温州米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以表现民俗题材为主的艺术新路,并把重点转移到实用上,与人们的生活更贴近了,增强了可看性和可玩性。 温州婚嫁有送“糖金杏”的习俗,温州方言把石榴叫“金杏”。糖金杏是将白糖染红煎汁,用石榴状模具压制而成。温州的糖金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女儿出嫁分糖金杏”,这是温州一项特有的婚嫁习俗,寓意新婚夫妇婚后如石榴般多子多孙,幸福美满。“送日”(男家选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时,男方将插有彩色绒球的大糖金杏和若干小糖金杏送到女方家,大的摆在新房中;小的送给亲友们,主要供孩子玩。小的糖金杏小巧可爱,惹人喜欢。旧时零食很少,家里送来糖金杏则令孩子兴奋不已,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这是不可多得的婚俗中的喜庆玩具。 民间玩具本身就具有游戏性,学界甚至认为玩具就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活动。荷兰研究游戏的大学者胡伊青加就断言:“人类社会中的那些伟大的原型活动(archetypal activities),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游戏”。温州民间玩具也不例外,我们从其节令玩具即摆祭习俗中的小摆设以及伴随于人生礼仪的各种玩具,都能看到这样的游戏特质。与中国其他地域民间玩具不同的,或者说独具温州地域特色的是,温州民间玩具浸透着源自本土的民间信仰等习俗,而这些习俗建构了其神圣的维度。因此,温州传统民间玩具一直在神圣与游戏之间徘徊,并逐渐形成地域特色。 四、结语 民间玩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它是一定地域的文化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温州民间玩具是温州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的生存与发展都与温州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移民社会的构建都为温州民间玩具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温州民间玩具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但温州的民俗文化孕育发展了温州民间玩具艺术,同时温州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温州的民俗文化。温州民间玩具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又是温州民间玩具产生、发展的沃土。 (本文原载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