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彭丰文:努力推动中国特色民族史研究(2)


    努力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民族史学科也不能例外。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史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仍有很多不足。特别是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呈现明显的“单向输入”“被动呼应”的特征,即国际学术成果输入中国的情况较多,而中国民族史学者向国际学术界输出成果的情况较少,国际学术交流的片面性、被动性相当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民族史研究发轫于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内向”学术取向。所谓“内向”学术取向,是指研究视角、研究目的专注于国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史学界对国际学术状况的重视程度。此外也与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中国学术向外“输出”意识不足有关。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新形势下,片面的、被动的、“输入”模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显然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民族史研究者需要通过扎实的研究工作,努力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学术的“输入”与“输出”上达到科学的平衡。这不仅需要学者以高端学术水平为基础,对国际学术界的焦点、热点进行积极、有力的回应,与国际学术界形成平等、有效对话,而且需要通过多种学术交流渠道,让国际学术界了解、认同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树立“中国学派”的鲜明旗帜。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把中国民族史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翻译成外语,让世界了解中国学者的成果,从而更好地认识“学术的中国”。这也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
    密切关注当前中国民族问题。20世纪90年代,民族史专家史金波先生就撰文指出,中国民族史学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民族史学应当参与现实、服务现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这一论述为中国民族史学科指引了发展方向,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宝贵的启迪意义。中国民族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范畴主要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但是,研究历史并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故纸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天然职责与历史使命。我们在做好民族史基础学术工作的同时,也要走出书斋、关怀现实,把目光投向当代,充分发扬中国学术“以史为镜”“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密切关注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着力于探索、解读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当前民族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参考,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家繁荣发展奠定学术理论基础,实现民族史学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高度统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