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动态(2017年第3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9:11:10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爽 参加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建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也是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近期关于国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希望从不同角度探讨该问题,以期找到其传承和保护的最佳方式。 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芳华、孙皓在《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6期)一文中,阐述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外向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中国朝鲜族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传承保护危机,各朝鲜族地区政府采取诸多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深究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涉及生成环境发生变异、传承人才出现断层及传承保护资金严重不足等方面;基于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为全面提升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文化沃土:(1)依托民俗文化旅游创新沃土。随着中国朝鲜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一睹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2)依托民族节庆文化创新文化沃土。可抢抓朝鲜族地区节庆机遇,突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活动主题。(3)依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文艺汇演) 创新文化沃土。第二,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1)依托高校培养传承人才。(2)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中国朝鲜族“非遗”项目传承保护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做起。(3)强化对现有非遗传承人的扶持扶助。已获得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州(市) 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是传承保护朝鲜族“非遗”文化的精干力量,应从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扶持帮助。第三,主动筹集更多发展资金:(1)继续争取政府财政的增量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扶持,并根据当地财政的年度增收状况按比例逐年增加投入数量,逐步缓解传承保护资金不足的矛盾。(2)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3)是以市场化手段筹集发展资金。对秋千、跳板、伽倻琴、长鼓舞等市场化程度高、筹资能力强的文体项目,可采取对外招商引资、互助共赢的运作模式,或者与大的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在携手共闯市场的前提下实现扶助资金的市场化运营,从而为中国朝鲜族“非遗”项目的可持续传承和永久保护探索一条调适发展的新路。 大连工业大学关丽在《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6期)一文中,阐述了满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化;由于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满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日渐衰落甚至逐渐消失的危机。因此,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本文总结了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措施,具体如下:第一,提高满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将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创建出符合满族现实生活环境和民族特点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阐释、建构与传承满族特有文化,树立满族文化的认同、自信、自尊和自豪感,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文化传承才能持久、有活力及生生不息;第二,理清“抢救—保护—开发—传承”的关系,创新发展方式。只有形成了抢救、保护、开发、传承相互结合的良性互动,满族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而这个良性互动的关键就在于创新,抢救的方式需要创新,保护的手段需要创新,开发的模式需要创新,传承的道路更需要创新。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充分挖掘满族传统文化资源最大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第三,整合各方面力量,做好整体规划。应充分挖掘满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关联点、切入点和创新点,实现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着眼历史、功在千秋的事业,只有以政府为主导、以满族群众为主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实践者,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第四,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传承新模式。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特点,可以改变这种“不对称”状态,让满族群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本民族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赵志红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科尔沁马鞍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8期)一文中,对科尔沁马鞍技艺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探讨科尔沁马鞍技艺的文化生态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尔沁马鞍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有效对策:第一,营造传承环境。要认识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世界文化体系之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位置。因此,对广大群众进行民族文化的普及宣传,使他们充分肯定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内涵,使他们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兴起,利用数字化技术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进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科尔沁马鞍技艺的保护中,可运用数字化技术将科尔沁马鞍的相关图片、文献、影像等实物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数字化转化,建立文献档案库;第三,结合节庆旅游进行保护。节庆旅游是指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以特定主题为内容举办的意在增强地方吸引力,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节日庆典活动。科尔沁马鞍技艺作为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应依托“8·18 赛马节”活动,进行马鞍具的陈列展示及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在“8·18 赛马节”竞技比赛中以马鞍作为获奖奖品,设置场所供游客体验马鞍的制作工艺,并把一部分马鞍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第四,结合学校教育进行保护。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最稳定的场所和方式,所以相应地采取学校教育方式,对保护和传承科尔沁马鞍制作技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要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针对中小学的学生,在美术、工艺等课程中开发马鞍技艺相关的课程资源,把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教学之中,培养少年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针对大学生,有必要把传承人请进校园,开展成品展览,技艺展示,以研讨、讲座的形式,调动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