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宋朝 >

吴潜

    人物简介
    吴潜是南宋中晚期名臣、文学家、民族英雄、水利专家。他是嘉定年间的状元,担任过左丞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封爵许国公,为保住南宋半壁江山而做出了贡献。吴潜著有《履斋遗集》、《履斋诗余》等作品,他的词风接近辛弃疾,多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吴潜被贾似道等人排挤,于1262年被贾似道党羽毒杀,后追赠少师。
    人物生平
    吴潜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中状元,授予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
    绍定四年(1231年),吴潜升尚右郎官。京城临安(今杭州)发生火灾,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理宗皇帝要严于律己,亲贤远奸。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格君心,节奏给,赈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不久,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改任大府少卿、淮西总领。
    嘉熙二年(1238年),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南宋朝廷陷入困境之中,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时年五十三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宰相贾似道向理宗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理宗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自吴潜出任左丞相后,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便屡进谗言加害吴潜。景定元年(1260年),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赵显为吴潜昭雪,追复原官。次年,特赠少师。
     吴潜后代
    吴璞,潜长子,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累仕至吏部尚书。
     吴潜的诗词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人物评价
    脱脱:①理宗四十年之间,若李宗勉、崔与之、吴潜之贤,皆弗究于用;而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与相始终。(《宋史》)②理宗在位长久,命相实多其人,若吴潜之忠亮刚直,财数人焉。潜论事虽近于讦,度宗之立,谋议及之,潜以正对,人臣怀顾望为子孙地者能为斯言哉?(《宋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