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6)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38 中国民俗学网 董晓萍 参加讨论
(一)家庭阶段 西方上层女性不回避美丽。达芙妮母亲的美丽和华贵拷贝给了达芙妮的人生,她与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她的个案说明,西方上层家庭对女孩进行性化渗透对女性的性格和形象模式有长期的影响。她说:“我母亲是家庭妇女,当时英国的上层女性都不工作,在她那个时代,她只能当一个妻子。她容貌美丽,衣着华贵,对我影响很大。”她属于中国人说的那种“才貌双全”的高级知识分子女性。她的科学天才自不必说,她的绝色美丽也不亚于电影明星,凡是见过她的人都会感叹上帝把她打造得这样完美。她超群脱俗的聪明和美丽让她成为人生所有场合的宠儿。但美丽是惹眼的,科学却是寂寞的,她的家庭经验帮助她处理了这一对矛盾。其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对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意义。对女性来说,她的成长要观察父亲和母亲两人的行为,其中的一个观察标准是父母亲是否“志同道合”。她认为,回首平生,“父母亲的观点、教导和行为方式,对我的一生起了关键的作用。我父亲是一个科学家,准确地说,是物理化学家和理论化学家。母亲与父亲出相入随、志同道合。在孩子面前,他们十分注重言教和身教,给我做出了榜样。”而父亲在女孩幼年时期的介入教育有利于女孩的成长。她还说:“在我幼年时代,父母把我带到野外去观察动物。……他们还在我幼年的心田里播下了友爱的种子,要我与天地万物亲密地相处。父亲说,除了落到你食物上的苍蝇要消灭,其他的都不要伤害。” 问达芙妮什么是此生最难忘的事情,她毫不迟疑地回答是跟父母到野外去捉蝴蝶的幼虫,再把植物的叶子翻过来,看它们的背面,找躲起来的幼虫。这种经历对她影响很深,让她懂得去发现不平常的东西,而发现的观点就是研究。她成长的另一个关键期是升学和就业,这时父亲的鼓励和决策的作用会大于母亲。 达芙妮高中毕业后,达芙妮以优异成绩考进牛津大学念历史。她父亲从印度回来,听说此事,找到校方说:“念历史绝对不行,我的女儿必须念自然科学,她只能把历史当兴趣。”父亲便把达芙妮从牛津大学拽出来送进了剑桥大学。剑桥大学对所有女生来说都是最好的大学,那里有十分优秀的自然科学师资,非他处可比。 达芙妮在事业上一路顺风,但她同样经历了英国政府对女性精英政治政策的变化,对于社会环境的不利条件,她认为,女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好比戴手套,不是让手套适合女性,而是女性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手套。 (二)事业阶段 达芙妮是西方女性精英中有代表性的“身份她者”。身份她者有职业和专业的要求,她们生活时间分配与非身份她者的女性会有较大差异。身份她者的女性的时间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符合科学规律的文化结构。她们将专业时间化,将聪明才智投入到专业活动中,将个人成就社会化。她们带着优秀文化素质奋斗,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达芙妮也结过婚,但她还是把一生嫁给了实验室。我在牛津时,她每早9点开车去实验室,晚上6点下班回家,每日准时来往从不改变。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德国哲学家康德每日守时如“钟”,达芙妮让我见识了一位女科学家也是一座人生之“钟”,对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种严格的时间刻度代表了这类精英女性的事业高度。她消费的专业时间丈量了她在高端科研阵容中长跑的人生距离。这位西方的性别她者在这种身份时间化的过程中,付出了超强的意志和耐力,获得了科学发现的乐趣,度过自己的人生岁月,成为科学巨星。 达芙妮是善于合作的科学家,在她的事业圈子中男性学者多于女性,但整个团队都像拥戴女神那样拥戴她。 她认为,男女学术同行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竞争,而应该是平等的同事,双方应组建最佳团队开展合作,她的观点与她的工作模式是一致的。 由于她领导团队的威望和能力,英国皇家科学院给她的科研支持超过了其他任何本国科学家,他们资助了她一辈子。 达芙妮的生活质量也与一般中国女学者不同。她是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她将父母留给她的两栋别墅和大量财产全部捐给大学教育事业,连她家花园里的八只乌龟都捐给了牛津大学植物学系研究所。 我们从以上个案出发,与中西女性发展模式相比较,可以看到,身份她者的确立,是需要通过社会制度化的途径实现的,而良好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是社会性别平等的教育制度,它通过平等的人才培养,确认能力方向,划定家庭身份,构建社会身份。 20世纪以来,中国也有一些家庭在这种模式中给女性子女提供了机会,在教育资源平等中为女性铺垫了身份她者的基础。但这不是唯一的。作为女学者,还要有学术能力,而能力出自文化信念和严格训练,这点在中国日益崛起的科学文化事业和女性大量参与的趋势中尤为重要。 结论:女性发展的文化多样性分析 身为女性,每个人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复制的,但女性发展的社会文化模式是有基本规律的,是可以掌握的。 第一,要性化,更要有文化。一个人可以暂时离开社会,却不可以须臾离开文化。离开了文化,人不会说话,不辨草木,没有合作,不能生存。欧洲热播影视片《荒野求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实欧洲社会富有文化传统,但他们过分宣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宣传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与之相比,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中国人可以对社会问题不满,但很少对文化传统突破。现在中国人在社会发展有困难的情况下火热地保护非遗文化,就能证明这一点。可见,文化对性别文化具有自养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人讲性化教育,但性化不能将生理性别的外在差异绝对内化,忽略文化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建设,忽略了社会奉献。这种性化就是倒退。现在社会上过分鼓吹小鸟依人,女性美的药物化和工业化,这不利于女性的全面成长。有学者近期对我国300名1~4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所得结论是:“大学生中存在着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其中未分化者所占比例最大,双性化者最少。双性化特质的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较为良好,未分化与男性化、女性化的人格特征无明显好坏之分。”调查结果呈双性化趋势,即本节所讲的性别他者与性别她者协调呈现。在女性方面,过度追求性化,是盲目学西方的结果,是一种文化倒退。在男性方面,过度追求男性主体并不能获得明显积极的人格特质,也未必取得显著的社会成就。它要求男女两性都具备社会评价意识,都要善于与对方合作,提高自己的内外向行为质量和精神质量。 男性和女性追求片面性化,都会成为性别他者的俘虏。在这方面,中西都有多样文化,也都有其优秀成分,可以互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