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3)


    三、当代北京生育礼俗浅描
    (一)新北京人
    千百年来,北京集聚着他地常常不可能有的资源。俗语“皇城根儿”“天子脚下”都言传着在北京生活的子民自观与他观互构的优越感。因此,至今挤进北京城、成为“北京人”依旧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这种城乡差异所营造的优越感和朝代更替等大的社会变动,使得处于时间流中的北京实际上是人口更迭较快的城市。同样,当下北京人口结构是复杂的,如拥有北京户口的居民、没有户口也长期在此讨生活的寄居者、高校学生、打工仔,以及越来越多的洋人,等等。
    因为廉思的“蚁族”命名与书写,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或从外地来北京谋生而聚居的高学历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8]但是,这些具有不低学历的年轻人很快就分流了,只有少数在北京有了固定工作,居家、结婚生子,过起了日子。因为相对有限的经济条件,他们多数都在北京周边购房,如燕郊、香河,甚至天津。通过努力,其中少部分人也慢慢获得了北京户口。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就能了解当代北京甚至当代中国的一个侧面。本文浅描的就是这批在京打拼,并定居的“新北京人”的生养故事。
    一般而言,在生活节律上,这些在北京打拼、定居的“新北京人”——外来户与坐地户——安居的“老北京人”有着忙与闲的鲜明对照。受访者SZ来自山西,2007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京。考虑到工作地点以及生活成本的问题,她在北京昌平区东小口村赁屋居住。东小口村处于昌平、海淀、朝阳三区的交叉地带,临近中关村、上地等高新技术园区,交通方便。因此,像SZ这样的外地人源源不断地涌入。随着时间推移,东小口村民也逐渐被外地人包围。就生计而言,大多数村民都将自己的平房改建为楼房,或将楼房加高几层用来出租,并耐心地等待着政府因城市扩建而早晚会有的拆迁。靠租金,村民就过上了闲散富足的生活。与此不同,新北京人则不得不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起早贪黑,往返奔波。结婚后,SZ夫妻在通州购房。至今,孩子已经5岁的夫妻二人都没有坐地户生来就有的北京户口。
    2015年12月到2016年4月,我们随机选取了诸如SZ这样的10个案例,对其生育进行了访谈,试图以此呈现这些定居下来的新北京人的生育概况,包括孕前、孕期、分娩、产后(坐月子、满月、百天、周岁)四个阶段。[49]除BL是作为对比参照的坐地户之外,其他9位分别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广东。其中,来自河北的有二人。目前,在这9位受访者中,仅有3人通过学校分配、单位落户等方式拥有了北京户口,其他6人虽然有稳定的工作,持续交纳社保,购买了房产,但仍为外地户口。
    (二)医学的与制度的
    如今在北京,无论有无户口,备孕、确定怀孕、定期产检、分娩、产后42天复查和婴幼儿疫苗接种等,专业化的生殖医学知识、医院这一社会空间与医生这一社会角色都贯穿生育始终。反之,接生婆这一传统社会角色彻底消失。同时,作为个体主动抉择的生育行为又是制度性的,这鲜明地体现在生育服务证,俗称“准生证”的办理,母子健康手册的办理,还有医院的建档时间、手续的要求,等等。新近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使这些制度层面的行为有了变化。2016年3月30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本市取消准生证执行生育登记制”的消息。该报道称,市民从生育登记到领取服务单的时限只需要3个工作日。
    事实上,在生育过程中,有无北京户口至关重要。在二胎政策放开以前,没有户口的新北京人需回老家,即在其户口所在地,办理相关手续。以河北省的规定为例,首先要带着结婚证和户口本去女方户口所在地开具婚育证明、生育服务证,其次带着这些证明在北京住房所在居委会开具居住证明,再去社区医院保健科建立母子健康档案并领取母子健康手册,最后带着母子健康手册与怀孕B超单去选定的医院建档。有时,由于户口的变动,还会遇到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不得不按照熟人社会的原则,动用“关系”来办理。受访者HY的户口原本在石家庄人才市场。怀孕后,为了方便办准生证,就把户口迁往婆家。结果,婆家、娘家两边单位都以种种理由推诿。最后,只能托人情走后门,才办到准生证。
    此外,在医院的建档程序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早在2016年2月,由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民众对于“猴宝宝”的偏爱,公立的朝阳医院、北京妇产医院、海淀妇幼保健院的建档名额均已满员,许多私立医院也同样如此。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外地户口的北京人只能让位于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在托关系也难办的情况下,这些已经有着高学历和固定工作的新北京人要么低就条件不是太好的社区医院,要么选择回老家或他地分娩。10个样本中,9例都是在北京的医院建档、产检、分娩,例外的是HY夫妇。2013年,HY夫妇先是考虑在丰台妇幼保健院建档,因为名额已满,只好在离居住地和工作单位都相对近的北京铁营医院建档产检,分娩则选择回了条件好些的石家庄的医院。
    随着生殖医学知识的普及,当然也受长期强力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优生优育理念的盛行和生育成本的增高,新北京人遵从生理、医学知识的备孕已成常态。传统观念中,与神灵关联紧密的望子、求子基本消失。10个案例中,仅有HY孕前默许了母亲前往山西五台山求子。备孕包括夫妻健康合理的膳食,尤其是男性戒烟戒酒,合理的作息与运动,与夫妻双方在孕前3-6个月做的医学检查。孕前检查主要是针对生殖系统和遗传因素的检查,从而确保未来胎儿、婴儿的健康。其实,备孕环节在婚检就已经开始。虽然《婚姻法》并未规定必须婚检,但是高学历的准新郎和准新娘多数会主动前往医院进行婚检,其内容包括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两部分。询问病史主要指询问双方个人和家族的病史,生活习惯等。体格检查则又分内科检查、生殖器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三)现代的与传统的
    如果说获准生育的终决权、合法权在政府那里,是制度性的,那么新北京人怀孕后这一生理行为本身则依然有着传统的余韵。尽管其主色是现代的、科学的、医学的或者说新潮的,却是传统与现代并存,形成了犬牙差互的交错态势,同时也衍生着新的生育习俗,包括已经开始被学界阐释的商业化坐月子。[50]
    在怀孕期间,新北京人除前往医院听关于孕产的免费公开课、听取家中长辈的一些建议之外,也会主动上手机APP柚宝宝孕育、宝宝树等育儿网站,或购买孕产育儿方面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对饮食方面的传统禁忌,新北京人大多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甚或是因为解释合理而自觉遵循。王纯厚曾经记述的怕孩子得兔唇的兔肉、可能导致孩子晚半个月出生的驴肉、性凉且容易导致流产的螃蟹等食物,以及言行视听等方面的禁忌依旧对孕妇有着柔性的控制力。来自河北的HY就相信自己的孩子比预产期晚半月出生是因为自己怀孕期间吃了驴油火烧的缘故。受维生素等营养学知识的支配,相信能使孩子皮肤好的苹果等水果,能使孩子聪明的鱼类、核桃等都在欢迎之列。然而,这些新北京人在吃叶酸的同时,也大多遵循着怀孕后前三个月不对外人说的传统禁忌,从而保胎。怀孕期间,来自湖南的HL和来自河南的HM还在屋内墙上贴上漂亮娃娃的画报,认为这样会让腹中胎儿帅气、靓丽。因为自己是瑜伽教练,JL在怀孕期间则专门习练孕妇瑜伽,并感觉良好。此外,因为电脑已经是这些高学历新北京人的常用工具,只要坐在电脑前,受访者都强调自己怀孕期间穿着防辐射服,哪怕心里怀疑其真正的效能。随着医疗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优生优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除规律作息、尽可能早睡之外,听音乐是新北京人胎教最盛行的方式。BL和HY百分之七十的胎教时间都是听音乐。在孕期每天睡前,来自广东的AMY用手机给胎儿听两次钢琴曲《我的玩具》,因为这是她信赖的APP柚宝宝孕育推荐的。
    正常情况下,产妇在医院分娩早已不是王纯厚浓描的“蹲式”,而是在专业医护人员的陪护下产床上的躺卧。不仅仅是胎位不正的产妇会选择剖腹产,一些不愿忍受产痛之苦的产妇也会选择剖腹产。对于医院产房内的男医生或男麻醉师,产妇们没有昔日“男女授受不亲”的难为情,而是觉得正常。相反,丈夫们则较难获准进产房。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母子因难产而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通常,最多产后一周,产妇和婴儿必须出院回家。因为医院床位紧张,绝大多数产妇在分娩后三四天就得回家。在相当意义上,正是这一时间的分割和医院作为公共空间的宰治,在北京长期践行的以亲人祝福婴幼儿健康成长为主旨,由接生婆操持的洗三习俗[51]基本无存。有的产科医院有用充气游泳池让新生儿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游泳,但这与称之为“汤饼会”的洗三习俗无关,而是基于促进大脑发育、练肺活量的生理医学的解释、让新生儿不输在起跑线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以及医院为求经济效益的经营技艺。虽如此,坐地户BL的孩子从医院接回家后,家人则瞒着她到坟上给祖先烧香报喜。
    婴儿出生后,家长会在满月、百日、周岁,第一次喊爸妈,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进辅食这些传统的也是关键性的日子,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随时记录婴儿成长的关键性历程。这使得在北京,尽管照相机、摄像机已经是家常之物,但专门针对婴幼儿的照相馆比比皆是,和同样成为婚礼不可缺少的婚纱摄影分庭抗礼,蔚为大观。不仅如此,这些高学历的母亲还尽可能坚持写养育日记,或者写微博,用文字记录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养育心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