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摘要:“看电影”在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都市民俗过程中,深受青岛“地方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院分布格局和空间消费层级。电影院在与市民娱乐生活互动中,日益融入到了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电影院还提供了一个政治舞台,各方力量在这里进行角逐,并最终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观念,规训了市民的公共行为。
    关键词:电影院;青岛;民国;地方感;民俗
    

    从一定意义上说,“看电影”就是一种民俗,它是伴随着近代以来“声、光、电”技术的发展及娱乐观念、交往方式改变而产生的。有学者曾提出把人文地理学概念“地方感”引入中国电影与地方文化的研究之中。“地方感”一方面指代特定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质,包含地理和历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指人对这一地方的感知、体验与认同,包含地方个体、群体或社群的特殊实践及其形成的文化记忆。电影传入某个地方后,必须在放映实践中以某种方式实现与本地文化语境的结合,即“电影的地方性实践”。但总体来看,学者们主要集中对上海、北京地区的放映业进行了考察,这些地区的大光明电影院、真光电影院等个案研究也得到了重视,而其它地方的电影院情况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个案方面均付之阙如或语焉不详。电影院的空间功能、电影与城市文化、市民生活的关系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对影片文本的关注往往超出了对观影空间特质的研究,影院空间仅仅充当了电影实践外在的、物理性的容器、舞台或环境。
    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学术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其中,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被认为是在空间理论方面最富有创造性的贡献: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的再现(representational of space)、再现性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al space)。台湾学者王志弘从文化层面对列斐伏尔空间性意义进行了延伸。在此基础上,大陆学者张一玮提出了中国电影院史空间研究的框架:与“空间实践”对应的是影院空间的生产,包括作为建筑物的电影院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格局与变迁等。“空间的再现”指影院空间形式的生产与变迁,这方面除了包括电影院设计理念,还应包括根植于电影院空间中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如特定时代国家颁布的电影检查制度、对影院业的保护、资助和奖励政策、电影院规章制度等。“再现性空间”指与影院相关的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散播,即“经由电影院中的放映活动、观众群体对影片的接受而形成的观众个体对影院空间的感知、经验、记忆与想象,乃至一个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生成、改写和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看电影”这种新型的都市民俗,看作是在“空间实践”与“空间再现”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再现性空间”。
    本文拟以青岛的电影院为例,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在与上海、北京、济南等城市对比中,从电影院的城市空间分布、电影院与市民娱乐生活互动、社会控制与市民反抗等方面,来考察电影院作为地理景观、公共空间或媒介形式如何被地方文化影响,反之如何塑造新的都市民俗,进而又如何成为浓缩地方人群的现代文化记忆的发源地之一。
    一、青岛电影院的城市空间分布
    德国胶澳殖民当局在占领青岛之初,就决定把青岛建设成“模范殖民地”,其中“华洋分治”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胶澳租借地被划分为内外两界,内界又一分为二,划分为欧人居住区和华人居住区。欧人居住区严格按照德国本土的标准进行建设,华人居住的大鲍岛地带,是华商主要聚居区,因与欧人区相连,被要求在外观上必须符合德国的美感。台东、台西两镇是土地被征用的原有村民、外来务工的移民、因灾荒逃难而来的灾民主要居住地带,地处荒僻,垃圾成堆,街道拥挤,污水横溢。“空间位置,特别是建筑设计,在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变成了为达成经济-政治目标所使用的空间部署问题”,城市空间是德国加强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大批逊清遗老们涌入青岛,“华洋分治”政策被取消,但是因城市空间的隔离所带来的文化空间的隔离并没有消失,并且这种文化空间上的差异深深影响了青岛市民的文化心态。青岛的电影院,作为城市空间一部分,也不免深深烙上这种文化差异的印记。按照电影院自身特点,并结合不同区域上的人文地理情况,本文将青岛的电影院的城市空间分布大致划分为五部分:
    1.青岛摩登:中山路南段及其附近街区
    该空间主要位于“华洋分治”时期的洋人主要商业中心,其濒临海滨,以欧式建筑为主,多设洋行、咖啡馆、西餐厅、酒吧以及各种俱乐部。“‘山东’‘福禄寿’两个大戏院,不断的突出了又放进去的许多享乐的男女、沉醉在声色味的氛围,青岛咖啡,和咖啡lossel充满了异国风味。爵士乐的悠扬声中,旋起了华尔兹舞、探戈舞、孤步舞……”中山路上“咯!咯!的皮鞋声,一时轰动了全市中,是影院满座之祥兆,这是对对情侣,红红绿绿的男女,作乐之声!”位于太平路上的亨利王子大饭店是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青岛鼎足而立的三座电影院——山东大戏院(中山路97号)、福禄寿电影院(中山路61号)、明星电影院(安徽路6号)也位于其附近。该空间内的电影院无论声光设备还是放映的影片都属于上乘,山东大戏院“虽然比不上上海的‘大光明’‘大上海’等一流戏院,但和上海‘明星’不相上下”,专映国产影片,均来自“联华”“明星”“天一”等中国电影公司,有时亦映外片;明星电影院和福禄寿电影院的以放映外片为主,由美国“米高梅”“派拉蒙”“华纳”等供给。
    2.里院内外的市井生活:大鲍岛区
    与中山路南段的欧化不同,中山路北段一带中国商号林立,钱庄、绸缎铺、饭馆、百货商店、澡堂、茶社以及各种小商摊应有尽有。大鲍岛不仅是华商云集之地,也是下层老百姓市井生活的场所,最具代表的便是大鲍岛“里院”式的建筑风格,它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不像上海的“弄”,而是欧洲建筑与中国四合院的一种结合,一般2-4层,楼上居住者多为各机关的小职员、下级军官、小商贩、教职员工、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人力车夫等等,楼下多为店铺,院内天井可用来堆放货物,“里院”属于典型的“上宅下商”商住两用房,这种建筑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娱乐文化空间。大鲍岛区的电影院也主要分布于这种“里院”内,如光陆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就分别坐落在广兴里和劈柴院内,这两家电影院都设备简陋,票价便宜,循环放映,没有引导员,放映的影片多为过时的旧片,四十年代初时票价为二到四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