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5)


    当时,实行“对号入座”面临重重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遭到观众的反对。早在20、30年代,北京和上海地区的电影院,如真光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就发动了自下而上的电影院礼仪改革,使“看电影”成为一件“像外国人听歌剧”一样非常隆重的事情。从现有资料来看,当时青岛电影院并不存在这样自发改革的力量。嫖娼、看白戏、大声喧哗、鼓掌、随意入座等在民国时期的青岛习以为常,虽然在青岛的电影院里,没有出现类似成都电影院中“流动厕所”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些穷人家的小孩提两个粗竹筒来回走动,这样观众就可以在座位上就地小便,但某些旨在塑造现代性国民、培养公关秩序的改革却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分场放映、对号入座”实行后,电影一旦开映,放映厅大门便紧闭,观众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随到随入场,这一点遭到了很多观众的反对,从而也滋生了一批“生意眼”。大光报曾报道,青岛影剧院首场上映《四郎探母》时,开场十分钟后,有观众蜂拥而来,然门已上锁,观众却踟蹰门口不愿离去,影院茶役从后门放入观众并每人收取一万元。很多观众也认为“对号入座”给观影带来不便,“近视眼购得较后之座位,大为懊丧”,“凡痴男怨女每喜于角落里,作大胆表现,特今日此种愿望已完全破灭”,售票员表示“换票不绝,纠纷时起,售票速率大为减低”。
    其次,军警看白戏的问题。从20年代起,警察局就规定电影院内于客座外另设监视席以备该局所派员警轮流弹压,这个规定一直保持到了40年代,从而也造成了警察看白戏的恶习;尽管各地都有军人平日半价、周末免费的规定,但军人平日往往也都不购票并强行入内,严重扰乱了影院的秩序。如1946年4月15日,青岛福禄寿电影院因售票与海军训练团发生争执,检票员遭殴打,次日,四五十名士兵齐赴影院,将门窗玻璃悉数打破。各电影院激愤不已,同意青岛市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的号召一致停业,并分赴军警各处请愿,要求严惩暴徒,并保证不得再有同样事件发生。许多报纸也发表“有钱买半票,无钱莫看戏”来声援电影院的请愿。可是在此事件发生后仅一个月,青岛的金城电影院又发生军人观剧携入眼药水影响观众的事件。青岛影剧院工作日志(1947-1949)每天都记录当天影院的秩序情况,如果没有发生军人扰乱情况,“真是阿弥陀佛啦”,可见,军警看白戏问题的严重性。“对号入座”实行后,凭对号入座票的观众与强行凭免费券随意就座的军警必然发生冲突,因为每场到底会有多少看白戏的军警是电影院无法控制的,从而给影院售票和秩序维持带来一定的混乱。
    最后,因恶性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影院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虽然上海存在电影院礼仪改革的基础因素,但政府推行的“对号入座”政策仍引起影院罢市,这说明关于“对号入座”事件,影院空间中还隐喻着权力与策略、控制与反抗、冲突与秩序、规训与退让等核心关系。抗战胜利后,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发展,而政府却以电影“实负宣扬文化,普及教育的两重任务”严格管制电影票价,使电影票价的上涨远不及物价上涨的平均水平,青岛各电影院曾多次联合声明要求调整电影票价。除此之外,政府向电影院征收百分之五十的娱乐税,各影院“均以当天戏券销售以后提成呈局作证”,这其中自然存在着一定漏洞,“对号入座”的新措施,实因政府防范影院代收娱乐捐时存在虚报或克扣的现象。所以“对号入座”算是扼杀了电影院在夹缝中获取一点“利益”的希望,导致了电影院对政府此举措的反抗。关于“再现性空间”,列斐伏尔指出,它是“被统治的,因此是被动体验的或屈从的空间”,同时也是反抗统治秩序的空间,并且这种反抗的空间是从属的、外围的和边缘化了的处境产生出来的。如南京国民政府一度提出影片放映之前需投射孙中山、蒋介石画像、播放党歌,放映政治标语、提供政治大会场所的要求则让电影院成为一个政治舞台和宣教场所。但国民党统治后期,在一些电影院中,每当序幕映出总理及主席的影片时,观众反而更加喧哗,鼓掌,吹口哨,怪声叫好等等,这说明国家权力长期不受约束的加强,反而削弱了统治的权威性,观众在幽暗的空间中表达了对国家权力的反抗。
    电影,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传入青岛之初就带有深刻的殖民性,并影响到了电影院在青岛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消费层级。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院在全国的分布极不均,上海、天津、广州的电影院数量分别都要超过很多省份的总和,青岛电影院数量虽远不及这几座城市,但仍位于全国前列。青岛电影院在与传统戏剧表演场所的纠结关联中,在与“赏花”“洗海澡”等城市民俗的互动中,日益融入到青岛市民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电影院凝结着空间、权力、文化的复杂关系,各方力量在这座“黑暗”的公共空间中进行了角逐,并最终改变了市民的生活观念,规训了市民的公共行为。“看电影”在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蕴含着青岛市民的感知体验和文化记忆的新的都市民俗。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6年03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