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态度如何 希特勒是怎么对付经济危机的


    希特勒 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的,当然他们中有很多人痛恨希特勒。如果抛开希特勒发动二战的这一现实,客观评价他,我们恐怕会发现这种复杂情感的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至少,希特勒对德国经济危机的缓解是有一定贡献的。
    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态度如何
    德国人对待希特勒可谓是百感交集。在大部分时间里,谈论希特勒是一个禁忌话题,德国人对于希特勒也不完全是恨,可谓是有爱有恨。今天,随着德国国内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矛盾,以及种族主义的重新崛起,甚至都有人敢于公开纪念,佩戴希特勒徽章了,德国的纳粹势力有重新崛起的危机。
    德国战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德国国内民众对于希特勒的死可谓是痛不欲生。但是美国人开始清除纳粹余孽,而且禁止讨论希特勒,销毁希特勒的一切。后来东西德国合并,德国也立了法,禁止谈论希特勒的一切。这个时候的德国人对于希特勒可谓是爱恨交加。一般不轻易评论希特勒,也不愿多说关于希特勒的事。
    随着几次金融危机,以及现代德国的外来移民危机,希特勒的纳粹势力有死灰复燃的势头。前纳粹军官的子孙,秘密建立了新纳粹,其基地位于柏林某个地下室,新纳粹依然奉行希特勒的思想,将希特勒我的奋斗当做真经,悬挂纳粹旗帜。大家可不要小看德国新纳粹,其追随者据说在逐步增加,特别随着近年中东难民进入德国,很多仇视移民的德国人加入了新纳粹,他们甚至敢于公开悬挂纳粹旗帜了。
    虽然德国政府取缔了新纳粹党的政党资格,但是他们在民间依然拥有众多信徒。如果德国政府处理不好难民问题,纳粹重新崛起也不是开玩笑。今天一些德国年轻人面对经济衰退引发的失业等对政府不满,他们仇视抢夺他们工作机会的移民,转而崇拜希特勒的思想,这无疑是为纳粹复活培养接班人。
    希特勒这个人,德国人对他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不愿谈论。是希特勒让德国摆脱一战后的耻辱,经济的衰退。同样也是希特勒又将德国拉入了二战失败的痛苦之中。其实,如果希特勒不发动二战,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天德国人心中的神。今天的德国人不愿意谈论希特勒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总是在德国出现危机时想到希特勒,甚至希望另一个希特勒来拯救他们。这也是新纳粹在今天的德国依然拥有几十万信众的原因。
    希特勒是怎么对付经济危机的
    本人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毫无好感,坚定地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坚定地认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和战犯。
    但这次讨论的是纳粹政府应对当时的经济危机,所以,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也是做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最起码准则。
    面对当时的经济危机,希特勒主要采取了以下的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德国的经济。
    一、统一民心
    希特勒利用自己超人的口才天赋,四处集会演讲,发表演说,刊发文章,鼓励国民信心,摒弃成见,使德国民众的意志统一在他的思想下,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
    二、增加税收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剧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际税款收入共增加高达超过600亿马克。
    三、增加国债
    1932开始,直到1939年9月,德国的国债发行量由115亿马克持续上升达到371亿马克。国债的主要持有者是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同时还强迫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投入公债。
    四、实行通胀
    以国债为担保,帝国银行还大量增发了银行券,从1933年至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政府有足够的资金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投资和军购。
    五、扩大军购
    1933年到1939年秋,六年的时间,德国投入到备战的支出达到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40%,占国民总收入的10.6%。巨额军购使德国军工资本垄断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
    六、掠夺资产
    希特勒大肆开展“排犹运动”,掠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将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犹太资本,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团和纳粹党手中。
    七、卡特尔化
    1933年7月,颁布了“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这就剥夺了局外企业获得原料和供应产品的权利。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企业被迫合并,加入了垄断组织,受到垄断资本统治。
    八、扩大垄断
    1937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所有的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一律淘汰,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这导致了中小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还强迫关闭了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
    这就使得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强大。
    九、政府全面干预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以帝国经济部为最高中央调节机关。下设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工业、农业、对外贸易、物价等各个部门。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统一归经济院管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
    十、经济军事化
    设立“德国经济总委员会”,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政府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众多的基层机构,对农业活动进行干预,几乎所有农业事务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十一、加强国有制
    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迅速增长。1932-1939年,国有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显著上升。1939年时,国家垄断资本达到了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十二、国有财产转移
    实行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德国政府低价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大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又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低价卖给垄断资本集团。这使得企业主与国家官僚实理高度的职能融合。
    十三、扩大外贸
    德国对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大幅提高。对外投资急剧上升。1933年,德、法、比、卢等国联合成立了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
    十四、兴办公共工程
    德国政府头两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大。建筑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
    十五、拒绝国外借款
    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放弃金本位。
    十六、以货易货
    进出口都是用直接易货贸易的方式。 停止外汇自由,按照国内外的政治情况,逐步把私有的财产由国内转移到它国。
    十七、开办奥运
    通过举办奥运会,凝聚国民的意志,扩大对外的交流,提高国际威望,解决失业人员安置,增加经济收入。
    十八、提高社会福利
    ①大力推行社保
    ②扩大带薪休假制度,修建疗养院和旅馆。
    ③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这些措施减少了德国庞大的失业人数,使国家迅速发展,国内形势稳定,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共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将近一倍。
    客观的讲,希特勒纳粹政府确实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使得一战中惨败的德国,又在短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成为强大的国家。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德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不是以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为代价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能够注意到,这些经济措施所具备的几个鲜明的特征:极度封闭,全力掠夺,严密控制。
    我认为,当时的希特勒政府采取这样的政策主要考虑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受外来经济干扰,防止其它国家把经济危机转嫁于德国。
    ②防止国内资本势力的趁机掠夺和破坏。
    ③使国内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效率最大化,防止不必要的竞争而造成内耗和浪费。
    ④时间紧迫,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战争准备。
    而这样的经济运行方式必将导致执政政府最终债台高筑而入不敷出,越往后,压力就越沉重,渐渐走向破产倒台。同时,这样超高速,大规模的经济运行方式,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日益加重,这就使得纳粹政府掠夺的目光逐步从国内转向国外,最终走向了战争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