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同蒲铁路和正太铁路交会于此,是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华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自古即是军事要地,因此成为日军侵略华北的重要目标。太原会战涉及的地理范围为北起内长城线,南至太原盆地,西临黄河,东迄河北省境。这一地区山地丘陵居多,地形崎岖。北面恒山为东北、西南走向,山势峻拔,古称“北岳”;西面有吕梁山,山势雄伟,山脉连绵,主要山峰有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黑茶山,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南有系舟山,为太行山的余脉;东有太行山、五台山。五台山主峰北台叶斗峰,海拔2894米,是华北最高峰。在五台山、系舟山、云中山之间,是忻(县)定(襄)盆地,地势平坦。而在此盆地的北端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梁,海拔1200米左右,长约数十公里。云中河沿山梁北麓而流,梁与河构成了一堵南北之间的天然屏障,成为防御作战的理想地点。在忻定盆地的南端便是系舟山。此山海拔1800米左右,为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是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的界山,自然成为太原北端的屏障。山上有古关隘石岭关,为古今用兵之地。太原盆地以东,除阳泉盆地外,均为山地。正太铁路穿行其中。晋、冀交界处即为太行山中间著名的娘子关。综观全区地理形势,便于防御作战。 1937年10月1日,日本首相召开有外相、陆相和海相参加的四相会议,决定了《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了“结束战争方略和十月攻势”。这个纲要是在日军大举向华北地区发动进攻和在上海地区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之际起草的。日本政府认为,日军在华北和上海方面的战争正在胜利发展,因此在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与南京政府谈判,迫使南京政府在日方所提的苛刻条件下停战。纲要的方针是:“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措施双管齐下,尽快使事变结束,使中国取消抗日政策和容共政策,在日华间建立真正明朗而永久的邦交,以期实现日、满、华和睦与共荣。” “军事行动的目标是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具体手段是使用兵力,占据要地,以及与此有关的必要行动。”“外交措施的目标是迅速促使中国重新考虑,将其诱向我方所期待的境地。” [ 注: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详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1969年再版本,下卷第370页。 ] 纲要规定行使武力的主要地区在河北、察哈尔两省和上海方面,还没有进攻太原的企图。 但是,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对上述纲要有不同的看法。方面军认为:在华北和上海方面发动十月攻势以后,南京的国民政府大概会有深刻的战败感。但是,这种战败感是否达到了挫伤抗战意志的程度,还有相当大的疑问。因此,必须进一步对政治上、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的地方进行大规模作战,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彻底感到失败;到这时如果中国还坚持抗战,日本便在华北建立伪政权,并在军事上进一步对中国政府压迫,实施空中攻击、海上封锁,迫使中国政府求和投降。 9月30日,“华北方面军”作出了《关于收拾事变策略的意见》。其要点是:“要继续取得战果,在必要时期以兵力确保各个政治和战略要点,以贯彻我方的目的,助其具体实现。”他们认为中国政府有可能进行长期抵抗。就是现在的蒋介石政权失败了,继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以苏联势力为靠山的具有浓厚的共产色彩的势力掌握政权”,因此“在现在进行的河北省中部会战中,给敌人以决定性的打击后,即乘敌人的劣势迅速进入山西省内、河南北部、山东省内追击敌人;并且伺机向徐州方面作战,占据战略上特别是政略上的要点,挫伤南京政府的抗战意志”, [ 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日本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1)第353页。 ] 尔后建立统治整个中国的傀儡政权,并以这个伪政权作为日本谈判的对象。为此,首先在华北建立伪政权。在打倒蒋介石政权后,使这个伪政权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伪政权。日本关东军的看法也和“华北方面军”的看法相似,而且其方针更为明确。关东军在10月11日制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的具体方针纲要》中提出:“以军事行动的成果和外交措施相配合,压迫中国屈服投降。为此,不惜长期作战。”关东军认为“解决事变的前提,是依靠我军的行动,使中国迅速抛弃战斗意志”。 [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第353页。 ] 在华北、内蒙古建立傀儡政权;随着形势的发展,再宣布同蒋介石政权断交,建立全国性的伪政权。日军统帅部同意了“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的意见。10月1日,日军中央统帅部命令“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兵力进攻太原;并命令关东军以一部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参加进攻太原的作战。“华北方面军”立即于当日晚下令第5师团,并指挥进入内长城以南的关东军向太原发动进攻。10月6日,又命令第1军突破石家庄一带中国守军防线向南追击,以一部沿正太路进入井陉以西地区,策应第5师团作战;命令第2军从滏阳河左岸地区发动攻势,攻击石家庄地区中国守军主力的侧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