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4)

注释:
    〔1〕 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2〕 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礼记·玉藻》。
    〔4〕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5〕 《韩诗外传》卷7。
    〔6〕 《左传》宣公二年。
    〔7〕〔16〕《孟子·滕文公下》。
    〔8〕 《报任安书》,见《汉书·司马迁传》。
    〔9〕〔10〕〔14〕 《进〈资治通鉴〉表》。
    〔11〕〔23〕〔34〕 《史通·史官建置》。
    〔12〕 见《唐会要》卷64《史馆下·史馆杂录下》。
    〔13〕 《汉书·司马迁传》后论。
    〔15〕 参见笔者所撰《晚唐史学的特点与成就》、《韩愈与〈顺宗实录〉》等文,均收在《唐代史学论稿》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7〕 《史记·太史公自序》。
    〔18〕 《史通·直笔》。
    〔19〕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0〕 李翰《通典》序。
    〔21〕 权德舆《杜公墓志铭并序》,见《唐文粹》卷68。
    〔22〕 乾隆丁卯《重刻〈通典〉序》。
    〔24〕〔31〕参见《新唐书纠谬序》。
    〔25〕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26〕 《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
    〔27〕 《论语·卫灵公》。
    〔28〕 参见《论语·八佾》。
    〔29〕 《谷梁传》桓公五年。
    〔30〕 《史记·三代世表》序。
    〔32〕 《国语·楚语上》。
    〔33〕 《修晋书诏》,见《唐大诏令集》卷8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