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世,尧舜禅让之说鼓噪而起;汉魏以降,假“禅让”之名的王朝更替史不 绝书。“禅让”可视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那么,如何认识这个历史现象 呢?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如何解释“禅”这个概念。战国时期,“禅”字开始用来指 代和平授受方式的王朝更替,南北朝到隋唐,“禅让”逐渐成为若干同类书写形式中最 为流行的一种。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那么,古人为什么用“禅”字指代 这类历史现象?或者说,“禅”字何以有禅让的含义?这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中国古代 王朝更替观的重要问题。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章。本文是 我近几年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敬请方家赐教。 一、关于“禅祭”说 表达“禅让”之义的“禅”字已见于传世先秦古籍《孟子》、《庄子》和《韩非子》 ,它的禅让之义来源于何处?这些文献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后代的学者却有所谓禅祭 说,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三种表达方式。 一曰封禅而禅位说。东汉班固整理的《白虎通义·封禅》正式将禅位与封禅联系起来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 告太平也。”[1](P280-281)他还在《汉书·眭弘传》中引述眭弘之言:“泰山者岱宗 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2](P3154)。这个易姓告代,自然包含禅代。应劭《风俗通 义》也持这样的看法:“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 。”[3](P68)东晋人袁宏曰:“夫揖让受终,必有至德于天下;征伐革命,则有大功于 万物。是故王者初基,则有封禅之事,盖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必于所宅,崇其壇场则谓之封,明其代兴则谓之禅。”[4](卷七《祭祀志上》)“禅”因“封禅” 而指接替而起(“代兴”)。 封禅晚出。目前可见保存封禅说的最早文献大概要算《管子》。据《管子·封禅篇》 记载,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齐桓公欲行封禅,管仲援引古代十二家帝王封禅之事谏而止 之。[19](P143-144)①(注:据唐人尹知章所言,《管子·封禅篇》亡佚,当时的《封 禅篇》系取《史记·封禅书》所载《管子》之言以补足。据考证,唐初学者还见到过原 来的《封禅篇》,与《封禅书》所载相近。这说明《史记》这段文字来自《管子》,《 封禅篇》亡佚后,又取《封禅书》有关内容补之。虽小有差异,但基本还是《管子》原 文。见郭沫若:《管子集校·封禅篇》解题。)《左传》《国语》记载葵丘之会最为详 细,其中未见此事。按《左传》《国语》成书于战国前期已成定论,《管子》成书时间 目前一般认为不会早于战国中期,这说明封禅说大概是战国中期以后齐国术士的发明, 后为深谙齐学的司马迁采录,保留于《史记·封禅书》中。《大戴礼记·保傅》也据以 成文。另据《史记》,把封禅从虚构变为现实的是秦始皇。之所以如此,有两条历史根 据,一是秦国有长期筑畤祭天的传统;二是统一后,采纳了齐地方士的封禅说 。由此看来,当孟子师徒讨论“唐虞禅”时,尚不知封禅之事。 即使到了后代,也无法证明封禅与禅位有什么必然联系。秦皇、汉武、光武之流大行 封禅,可他们偏偏不是易姓禅代之君。从汉到北宋,禅位仪式大多是在都城南郊举行的 专门典礼,没有一家是到泰山、梁甫举行封禅礼的。对于封禅说的这个困难,前人早已 指出。孔颖达《礼记正义》云:“禅者,除地为,而《白虎通》云以禅让有德 ,其义非也。”他引《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谏齐桓公止封禅事,说明,古代封禅乃 天子有德受命的纪念,并非禅代典礼[6](P1440)。孔氏把除地而“”与封禅之 “禅”联系起来;但却把封禅礼与君位禅代截然区分开。所称引的十二家封禅礼均与禅 代无关。而齐桓公欲行封禅更非欲行禅代也。《宋本广韵》这样解释“禅”字:“禅, 圭(封)禅。又禅让、传授。”[20](P409)一个“又”字,明确地告诉我们,“封禅”和 “禅让”是不相干的两码事。 郑玄虽然有“置之空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的说法,可惜没有交代原委 ,它的真实性尚不能确定。 “告天传位”更为晚出。所谓“告天传位”在历史上就是登壇举行禅位礼。《 广雅·释天》云:“圆丘大壇祭天也”,清儒王念孙疏证作“圜丘”[17](P288 )。在西晋司马彪的《续汉志·祭祀志上》里面,“即位告天”与“郊”和“封禅”典 礼鼎足而三,记曰:“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壇营于鄗 之阳,祭告天地”[4](卷七《祭祀志上》)。作为祭天礼的一种,禅位典礼也应在圆丘( 圜丘)即大壇上举行。历史上,第一次有正式而详细记录的禅位典礼是曹丕的禅 位礼。关于此次典礼,《献帝传》有“登壇受禅”、“登壇受命”等记 载[21](《魏书·文帝纪》注,P75)。《三国志》的记载中也有“王升壇”、“ 降壇”的说法[21](《魏书·文帝纪》,P62)。《后汉书·孝献帝纪》李贤等注 引《献帝春秋》也作“登壇”[22](P390)。到了唐朝,依然如此。李延寿《北 史·隋本纪上》记载:周静帝禅位诏书命杨坚“升圆丘而敬苍昊”,随后杨坚“设壇于南郊”[23](P403)。在杜佑的《通典》中,禅位大典属于郊天礼,皆须筑壇为之,从魏文帝曹丕开始,晋武帝、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隋文帝等的禅位 典礼都是在“圆丘”即“壇”上举行的[24](《郊天礼上》,P243-245)。贾公 彦疏解《周礼注》时,把郑玄的“置之空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径直说为 “壇之夺其位,立其次贤”[5](P835)。这说明他是读到了汉唐间筑壇 告天禅位的历史的。杨倞生活于唐朝中后期,也是读到了历史上的禅位典礼的,他的 告天说是对汉唐历史的认同。但是,汉唐历史却无法成为禅让之义的最初源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