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禅让之义源于“蝉” 《十三经注疏》中有《孟子注疏》一种,旧题北宋孙撰,在训解《万章》篇 “唐虞禅”一句时说:“云禅者,盖唐虞禅祭而告传位,故曰禅也。”[30](P2738)一 个“盖”字,表明不敢肯定禅祭与禅位有关。非但如此,前面所引《宋本广韵》在“封 禅”之外,又把“禅”解释为“禅让、传授”。根本未提禅祭和禅让有什么联系。南宋 朱熹训解“唐虞禅”云:“禅,音擅。禅,授也。或禅或继,皆天命也。”[31](《孟 子·万章上》,P309)这完全是一种理性的训释,排除了禅祭传位的可能。凡此种种, 至少可以说明,在某些宋代学者那里,禅祭说并非禅让之义的全部内容。到了清代,禅 祭和禅代的区别更为明确。陈立《白虎通疏证》云:“取(以)其除地而祭,则取义于;以其成功相代,则取义于传禅也。”[1](P280)这里,“禅”字的含义分别来 自两个不同范畴,一是除地而祭的“”,这是指祭祀的意义而言的;一是“传 禅”,这才是“禅”所有的禅让的意义,两者不可混淆。朱骏声更前进一步,一方面承 认“禅”有祀地之义;另一方面则明确指出“禅”可假借为“嬗”,“嬗”可假借为“ 蝉”,“禅”、“嬗”等字又可假借为“传”[26](P746,748)。这个提示具有重要意 义,朝着问题的最终解决迈进了一大步。 朱氏的提示能否证实呢?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 1.“禅”“蝉”通假及其含义 “禅”字的禅让之义与“蝉”字是否有关?章太炎、林义光有肯定答案。章氏据《毛传 》“三单相袭也”,谓“袭”为“单”之本义,其字象蝉联相续;林氏据《散盘铭》, 断定“单”是个象形字,上面的两口“象双目,下象腹尾也”,结论:“单为蝉”;“ 禅让之禅……与单同音,亦并有变蜕义”。[13](0138)“单”字原本是否蝉的象形,目 前尚无法确证,但说禅让之义来源于“蝉”字,在古音通假和文献上都是有根据的。 众所周知,假借基于声训。清人对先秦有韵文献进行研究,得出比较可信的上古韵部 分类,影响至今。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中,从“单”从“亶”之字皆归十 四部[25](P826);在王国维的音韵学中,从“单”从“亶”之字并在元部[32]( 《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与古韵学相比,上古声母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过,清代 以来的研究成果仍有许多可以利用,如,从“单”从“亶”之字声母多入端、 定、禅三纽,端、定均为舌头音,属旁纽双声,端、禅一舌头一舌面,属准旁纽双声; 在黄侃的古音十九纽中,禅隶定纽(禅为变声,定乃古本声),与端母字旁纽双声[33](P 72-73)。是从“单”从“亶”之字在上古应该双声叠韵,合乎通假规则。 先秦两汉文献中,除了“禅”字以外,禅让之义多由从“亶”之字表达:《荀 子》作“擅”,如“非擅也”,杨注:“擅与禅同,言非(周公)禅让与成王也”[10]( 《儒效》,P74);“尧舜擅让”,杨注:“擅与禅同”[10](《正论》,P221)。《周礼 》作“壇”,如“暴内陵外则壇之”;[5](P835)《司马法》同[34](《 仁本》)。《扬子法言》作“儃”,如“允哲尧儃舜之重”,司马光注曰:“儃与禅 同,蝉战切”[35](《问明》);《音义》引《楚辞·惜誓》“儃回而不息”注:“儃 回,运转也”[36](P48)。《汉书》作“”,如《异姓诸侯王表》:“舜禹受”[ 2](P363);《盖宽饶传》:“宽饶指意于求”[2](P3247);《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以帝位”,师古曰:“,古禅字也”[2](P3154)。还有的径直作“亶”①(注:2001年5月1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晚间新闻”报道,山东出土一枚古 代玉牒,上刻“封亶泰山新室昌”句。按“新室”乃王莽新朝皇室的省称,见 《汉书·王莽传下》“永为新室宾”[2](P4099)等。“封亶”即“封禅”也。 可见,两汉之际,在正式的封禅玉牒上,“禅”可写作“亶”。)。 其中使用“嬗”字之例最多。《庄子·寓言》有“以不同形相禅”[37](P409)一句, 在《淮南子·精神》中作“以不同形相嬗也”[38](P229-230)。《汉书·王莽传上》: “……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师古注:“嬗,古禅字,言有神命,使汉禅位于莽也 。”[2](《王莽传上》,P4095-4096)《汉书·律历志下》:“尧嬗以天下”。师古曰 :“嬗,古禅让字也,其下亦同。”“虞舜嬗以天下”[2](P1013)。《后汉书·梁竦传 》注:“嬗,古禅字。”[22](《梁竦传》,P1173)按《说文》段玉裁注云:“依许说 ,凡禅位字当作嬗,禅非其义也,禅行而嬗废矣。”[25](《女部》,P621)是从唐到清 ,学者多认为“禅”应是个假借字,被用来假代“嬗”字,“禅”字流行以后,原来的 “嬗”字反倒暗淡下去。可见,“禅”与“嬗”等从“亶”之字通用。 在古典注解中,可找到“嬗”假借为“蝉”字以及“蝉”字名词动化的重要证据。《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晋人郭璞注:“亶音 蝉”[39]。这是一个重要线索,暗示着从亶之字与“蝉”字有通假的可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均保存贾谊《鵩鸟赋》,其中有“形气转 续兮,变化而嬗”一句。刘宋裴骃《集解》:“服虔曰:‘嬗音如蝉,谓变蜕 也’。或曰蝉蔓相连也”。唐人司马贞《索隐》:“韦昭云:‘而,如也。如蝉之蜕化 也。’苏林云:‘嬗音蝉,谓其相传与也。’”[27](P2498)《汉书》师古注曰:“此 即禅代字,合韵故音婵耳。苏说是也。”[2](P2227)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引《文选 》“嬗作蟺”,断曰:“服、韦说是”[40](P1053)。按《文选李善注》有贾谊《鵩鸟赋》,原文正作“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李善注云:“韦昭曰:而,如也 ;苏林曰:转续相传与也。嬗音蝉,如蜩蝉之蜕化也。或曰:蟺,相连也。”[41]( 卷十三)。古人对“蜕”字的训释还可补充“蝉之蜕化”的这个意义。唐人李贤等注《 后汉书·张衡传》:“蜕音税。《说文》曰:‘[蜕],蝉虵(蜕)所解皮也。 ’言去故就新,若蝉之蜕也。”[22](P1924)是东汉、三国、晋、唐学者早有“嬗”(“ 亶”同)“蝉”通假之说,在他们的说解中,“蝉”有“变蜕”、“蜕化”、“ 相连”、“相传与”、“去故就新”的表述,它们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其中的“变蜕 ”、“蜕化”、“去故就新”更倾向于变,而“相连”、“相传与”则更倾向于连,因 而在“蝉”字的内涵中潜藏着变与连的对立和同一。 总之,以上讨论说明,“禅”可假借为“蝉”,因而有“变蜕”和“相连”、“断绝 ”和“继续”辩证统一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