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禅”“传”通用可为旁证 “禅”与“传”的通用可为上节的论点提供有力的旁证。 按“传”字在《六书音均表》中属十四部,在《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中属元部, 与从“单”从“亶”之字同韵。在隋唐韵书中,反切上字为“中”[45](《左传 音义》成五年传,P985),“丈”[45](《礼记音义》之二,P713,732),“直”[45]( 《穀梁音义》,P1286;《尚书音义·立政》,P191,《康王之诰》,P195;《 周易音义》,P73;《周礼音义下》,P528-529)[53](P665),“中”在知母,“丈”、 “直”在澄母。据清儒钱大昕的发现:“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54](P111)是“传”字的反切上字 与端母、定母字相通,可读作舌头音。在黄侃古音十九纽中,知母、澄母字的古本声分 别在端纽、定纽[33](P71-72),与此相合。而且上古“直”字就有读“德”的,如《郭 店楚简·唐虞之道》中的“德”径作“直”,凡四见[52](P157,158);今江西方言中 “直”仍有发德音者,“德”为端母字,是定、端二纽相通之证也。由此而知,“传” 与从“单”从“亶”之字在上古可为同纽或旁纽双声,而且叠韵,故音近可通 假②(注:) 战国秦汉时期,在政权转移或传承的意义上,“禅”、“传”可以互易。如,《孟子 ·万章上》:“不传于贤而传于子”[55](P381),下文云:“唐虞禅,殷周继”[55](P 385)。是在同一篇文字里,“传于贤”等于“禅”。《韩非子·十过》:“尧禅天下, 虞舜受之”[56](P187);《外储说右上》说三:“尧欲传天下于舜”[56](P741)。是在 同一本书里,“禅天下”又作“传天下”。《史记·陈杞世家》:“舜已崩,传禹天下 ”;[27](P1575)“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27](P1586)是在同一本 纪里,“传禹天下”又作“禅位于夏”。 在汉代文献中,“禅”、“嬗”两字多以“传”字训解。如:《淮南子·精神》:“ 以不同形相嬗也。”高诱注:“嬗,传也。万物之形不同,道以相传生也。”[38](P22 9-230)①(注:《淮南子·精神》:“举天下而传之于舜”。高诱注:“传,禅”[38]( P233)。是“禅”“传”又可转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至孝惠时,唯独长 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27](P977)。《汉书·吴芮传》:“赞曰:……唯吴芮之起 ,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2](P1895)把“禅”解做“传号”。《汉书·王莽传》:“莽曰:‘予之皇始祖考虞帝 受嬗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像’”[2](P4108)。唐帝有“传国之像”,结果 便有虞帝的受“嬗”,这里也是把“嬗”作“传”来理解的。许慎《说文解字》:“嬗 ……从女,亶声,一曰传也。”[25](《女部》,P621) “传”字如何释义呢?按甲骨文、金文已见“傳”字。近人徐中舒主编 、彭裕商等编纂的《甲骨文字典》认为:“傳”字从“人”从“専”,《说文》“一曰:專,纺專。”甲骨文“ 專”字为象形字,上半部的“”正象纺砖之形,上面的十字, 原象三股线,纺砖旋转,三线即成一股,下面的“又”或“寸”,示以手旋转纺砖之意 ,为转之本字。从“專”之字皆有转动之义[57](P892,329)。 近人陈初生等认为,“传”字甲骨文、金文义为“传车”。他引下列材料加以说明: 《后下·七·一三》:“传氐(致)孟白(伯)。”意即用传车把孟伯送来。《散盘》铭文 曰:“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之。”以传车放之。《齐侯壶》铭文:“齐侯 命大子乘传来句宗伯”。“乘传”即乘传车也。《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即用传车召唤伯宗[58](P780)。 按《说文》“传,遽也。”“遽,传也。”互为转注。段玉裁注云:“《周礼》行夫 :掌邦国传遽。注云: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25](《人部》,P377)《说 文》:“驲,传也。从马,日声。”段注:“《释言》曰:‘驲,传遽也。’许 用《释言》文。《左传》文十六年、襄廿一年、昭五年、《国语·晋语》韦、杜注皆曰 :‘驲,传也。’《尔雅》舍人注曰:‘驲,尊者之传也。’《吕览》注曰:‘ 驲,传车也。’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可知。’”[25](《 马部》,P468) 是“传”指“传车”,“遽”指“驿马”,为了行至远方,人们须不断换乘传车、驿 马,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具体而言,一辆传车只能跑一段路程,但从总体上看,许多 传车不断接续,就可行之遥远。因此,“传”又指不断更替、辗转延伸,它来自“专” 字所具有的转动、循环的含义,这样就与“蝉”(假借为“禅”、“嬗”等)所具有的“ 变蜕”与“相连”、“断绝”与“继续”相统一的意义吻合了。 “传”字还有与禅位之义相近的用法。《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索隐:“传犹转也 。”[27](P2927)《释名·释宫室》:“传,传也(苏舆曰:“当读‘传,转也。’‘传 ’、‘转’形近而乱,下‘转转’即释‘转’字之义”)。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 转转相传,无常主也。”[59]旅店、客舍,人往人来,没有常主,用这样的“传”字比 喻王朝的更替,再恰当不过了。 在先秦文献中,“禅”和“嬗”等字并不多见,遇到表达禅让之义的情况,当时多用 “传”字。《孟子·万章上》:“不传于贤而传于子”[55](P381);《商君书·修权》 :“公私之分明……论贤举能而传焉”[60](P24);《吕氏春秋·不屈》:“愿得传国 ……而传之贤者……传而贤者尧也……非独传舜”[61](P228);《吕氏春秋·求人》: “尧传天下于舜”[61](P292);《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尧欲传天下于舜”[5 6](P741);《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三:“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今王信爱子 之,将传国子之”[56](P775);“燕王欲传国于子之也……故传天下于益……是禹名传 天下于益……今王欲传之子之……是名传之”[56](P776);《韩非子·八说》:“故有 揖让而传天下者”[56](P974);《韩非子·五蠹》:“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56](P10 41);《战国策·秦策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62](P7 7);《战国策·燕一》:“传之益也……是禹名传天下于益”[62](P1059);《燕召公 世家》同[27](P1556);如此等等。除了《万章上》那句话后边那个“传”字以外,其 余的“传”字在后代皆可以“禅”或“嬗”字替代。 不过,虽然可以通假,但“传”不如“蝉”更接近“禅”字,因为从“单”从“亶”之字(如“禅”、“嬗”、“蝉”等)声韵不异(包括在音韵学上的分化和合并) ,且“蝉”、“禅”偏旁相同;“传”字声韵小有差异,偏旁相距较远。所以,比较而 言,“蝉”应该认为是“禅”的禅让之义的直接来源,而“传”则为间接来源,但却是 知识背景中除了“蝉”以外最重要的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