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再牛饿死人,顺治朝吃上了白米饭、粮价下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52 李连利坐古谈今 newdu 参加讨论
题记:经常听一些说,清朝之所以能存在那么多年是因为奴才多。这还是好听的,不好听是汉奸多。但是,奴才、汉奸再多,如果老百姓都吃不上饭,清朝也不可能那么长时间。 相对晚明来说,清朝在肚子上很讲究。清朝老百姓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吃饱肚子努力着,处于一种饿但饿不死的状态。吃饱了,刚想些“我从哪里来”的哲学问题,哐,文字狱来了,大家又都不敢想了。 就这么回事儿。填饱肚子对老百姓最重要、最实在、最根本。 (1)晚明再牛饿得百姓早饭了 从1550年到1750年之间,中国的粮食价格经历了从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人口数量也是如此高低高。因此,有时候,粮食价格过低并非是好事,特别是封建社会。当然,也不能过高。 在明清交替时期,粮价最高的时候就是李自成起义时期,最低的时候恐怕要数顺治十四年(1657年)、五年(1658年)了。 在中国,对粮食安全问题再怎么说都不过分! 在文章最后,我们贴一个李自成时期的粮价,各位也体会一下,粮食有时候真不是什么有钱就能买到的。有钱你也买不起、买不到! 粮价的高与低不仅仅关系到政权稳定,对于经济问题同样如此。 (2)顺治朝再如何,让人吃上了大米 顺治十五年(1657年)年春,苏州城内的一个地主发出了如下感慨:今年的米价是过去几十年间最便宜的。就是贫穷小巷里的普通百姓都能吃得上白米饭、年糕。可我呢?我们一家连除夕的午饭都没有吃上。 这位地主说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中页之前,以大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都比较高。然而,自顺治十三年(1655年)之后,米价开始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因为时局开始平稳,土地开垦数越来越多,米、面等粮食开始越来越多。人们正在开始填饱肚子。 其二:农民的收入增长迟缓,一年到头,收不抵支,没有办法向地主交租。 其三:明末地主大多居住在城里,这和清末大不相同。主要是“一条鞭法”施行之后,由地主乡绅组织的交公粮行为改做了收银缴税,收税人也转变为了政府雇佣人员。为此,为了和官方打好交道,地主们纷纷搬到了县城靠近衙门的地方。所以,地主对于土地的控制没有像以前那样深。 虽然,粮价下降,城里人非常高兴。 但是,不要忘了,封建社会以及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基础问题。粮价下降带动诸多行业的下降,例如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价格。 粮价下降后,与农业相关的各门类价格开始下降,导致了通货紧缩问题。随着通货紧缩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造成运输业、中介行业等靠着农产品生存的行业越来越萎缩。最终,城里人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未完待续 清朝买官需要多少钱?可买到哪个级别? 2002年反查韦斯游行枪声响政变起,卡斯特罗警告早准备 美国是如何对待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