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名将狄青的下场告诉你,在宋朝当个武将有多难

众所周知,从宋朝开始,中国的武备力量就开始没落,这跟朝廷中枢系统开始重文轻武的倾向化有很大关系。那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武将待遇究竟没落到何种程度?在宋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里,做武将难,做一个忠义的武将更难。军权与政权的关系一直无法解决,所以这块土壤上就容不下优秀的武将生存。那些赤胆忠心的武将们,结局好点的侥幸解甲归田,结局不好的便是含恨屈死。


     
    
     


    由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是靠兵权篡位发的家,自是深知军权是足以动摇政权的,因此对武将有着极深的忌惮。在宋代的整个政治生活中,文臣得到了大量的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在导向上抑制,在制度上设定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 “更成法”又使得兵帅相互隔开。武将割据、颠覆政权的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这一窒息性的制度体系,直接导致了后来中原帝国被游牧民族全面征服的生存危机。


     
    
     


    宋代的武将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存在着,一边抗击着外部的侵略,一边饱受着主上的猜疑,像是被线拴住四肢的木偶,线的另一端系着主上,皇上怕被他们拉下来,所以不可能让他们自由挥开手脚。就在外部侵犯、主上猜疑和小人谗陷中,奏着一曲曲武人悲壮的命运交响。


    中国从来都不缺天才的军事将领,当然宋朝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常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但是在北宋历史上,确实存在大量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狄青就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狄青是北宋时期河朔间人,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有相当的智谋。因为长相十分俊美帅气,在战场上不适合威慑敌人,所以狄青每次征战都披头散发、戴上铜面具,以显示威慑力。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冲锋陷阵,身负重伤也不退缩,先后二十余仗,打得西夏军闻风丧胆,为大宋抗夏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也得到了重用和殊荣,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司令,是宋朝最高军事长官。在平定侬智高过程中,虽然历经挫折,但狄青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最终安定岭外。


    正当狄青军功正盛的时候,宋朝文人的谏官集团又开始散布谣言,比如说狄青家的狗生出两角,并且时不时地发光,意思就是映射狄青家有异相,是造反当皇帝的征兆。还有人造谣说开封发大水,狄青一家竟然举家搬到相国寺佛殿居住。在这一系列的诬陷谣言之下,狄青被调任陈州知州。


     
    
     


    上任之前,狄青对亲友说“我这一去是必死无疑”,问他为什么,他说“陈州盛产一种梨,叫青沙烂,我这次到青州,一定会烂死”这是一种多让人寒心的预感。就算是这样,朝廷对这位不世出的武将还是不放心,每个月都会派两个人前去慰问,实际上就是监视。狄青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都有几双眼睛死死的盯着他。一个杀敌无数、战功赫赫的名将,分配到遥远的他乡,过着囚犯一样的生活。狄青不但夙夜忧叹,痛苦难当,而且还要担心皇帝的猜忌,整天惶惶不安。去陈州上任的第二年就因病而死了。


     
    
     


    像这样的一代名将,更是朝廷军事一把手,不可能因为文人几句谣言就把他贬到陈州。在朝廷处置他的时候,他也找过宰相文彦博,向他坦承自己的忠心,表明自己的心迹,并追问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文彦博冷冷地回答说: “没什么,就是朝廷猜忌你”狄青死了,威胁没了,朝廷对已经死去的狄青又爱惜起来,给他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不仅才华出众、军功赫赫,而且因为他是贫民出身,在军队从一个小兵开始,靠军功一步步起来的,做到军事一把手。所以一直谨小慎微,对所有人都恭恭敬敬。可就算是这样一个人,也无法抵挡朝廷的猜忌,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最终落个忧惧而死的下场,更别说其他人了。后来岳飞之死,究其根本,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武将的过分猜忌和打压,这样的制度,又怎么能让军队心甘情愿的去为国征战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