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开创元嘉之治,为何要杀檀道济?绝非功高震主那么简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24 鱼羊秘史 newdu 参加讨论
檀道济,南朝刘宋一代名将。他出身南朝王牌军北府军,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起兵时,檀道济便是创业元从功臣之一。 檀道济一生在历史和文化界留下两个著名的成语,其一是唱筹量沙,其二是自毁长城。唱筹量沙说的是他率兵北伐时,因为部队缺粮,他便在夜里用沙子假作粮食,一边用斗称量,一边高声唱数,用以迷惑敌人。 自毁长城则是说他身为名将,立功无数,却惨遭皇帝杀害,国家因此损失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檀道济既然如此英雄无敌,怎会被皇帝杀死?是因为他太能干吗?历史真相其实没这么简单。 檀道济一生的悲剧,都要从他参与的一场政变开始。 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太子刘义符即位。刘义符年少无知,只会享乐,不理国政。受命辅政的四位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感到这位小皇帝没资格继续当领袖,因此密谋废昏立明。 刘裕有七个儿子,如果废掉长子刘义符,义符的儿子太小不能立,按长幼次序该立义符的长弟、老二刘义真。但刘义真举动轻佻,德轻于才,谢晦当年受宋武帝之命考察过刘义真,结论是义真不适合担当重任。徐、傅、谢三人取得共识,为避免废掉一个昏君又立一个昏君,便先找了个借口把义真杀死。当时檀道济在外镇带兵,徐、傅、谢三人遣使询问他意见如何,檀道济闻讯大惊,坚决反对。 为人臣者,随意废帝已是天大的罪过,又擅杀先帝的子孙,将来如何见容于刘姓皇族。檀道济屡屡致信反对,表示决不能先杀刘义真。但徐羡之三人计议已定,把檀道济的意见搁置起来,先杀了刘义真,又废掉刘义符。然后傅亮亲自率领台省贵官,到荆州迎接刘义隆入京即位。 宋文帝刘义隆是第三子,时任荆州刺史,品德、才能、口碑都不错,故而徐、傅、谢三人选中了他。刘义隆虽然贵为皇帝,但大权都在辅政大臣手中,他日夜担惊受怕,唯恐表现不好,重蹈大哥二哥的覆辙被杀掉,故而对几位辅臣都十分尊重。 宋文帝即位的当年,马上封赏了五位有功的大臣。徐羡之、傅亮二人继续在中央秉政,谢晦则出居外镇,执掌荆州,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率重兵镇守广陵。只有王弘——原系刘义隆在荆州时的心腹,升为中书监。 表面尊崇的背后,是宋文帝对几位辅臣的深切恐惧。虽说他在政变中得益,但他从头至尾都是被动的,对时局根本无法掌控。何况以臣废君,于理于义不正,如果继续容忍几位辅臣,也就是默认了臣废君的正确性,以后皇权还有什么威严可言。特别是谢晦出镇荆州之事,令宋文帝如鲠在喉。 荆州是文帝的龙兴之地,按理说不该让重臣接任,兆头不好。谢晦到荆州还有另一番用意,他亲自镇守荆州,压服文帝在荆州的旧势力。即使有一天辅臣再度和皇帝闹翻,文帝的人马在荆州无法动弹,就没有力量反抗辅臣。 文帝焉能不知这些心思。故而局势稳定后,他立即动了杀心。元嘉三年,也就是文帝即位的第三年,皇帝罕见地下诏斥责徐羡之、傅亮、谢晦擅杀宗室,显戮其罪。而后下诏收捕在京的徐、傅二人,徐羡之闻讯上吊自杀,傅亮被逮捕后处死。 文帝随后派檀道济和到彦之领军,到荆州逮捕谢晦。 不得不说,文帝的政治手腕还是挺成熟的,特别是在对四位辅臣的态度上。 徐羡之是废少帝、杀刘义真的主谋,不仅要他本人死,他的一帮儿孙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傅亮到荆州迎接文帝,好歹算是功劳,故而只杀本人,儿孙亲属一律免罪。 谢晦胆敢到荆州领军,必须斩尽杀绝。 檀道济常年在外领兵,杀刘义真时又表示异议,故而有可原谅之处。而且如果四辅臣全杀,文帝即位的正义性未免随之倾覆,故而命檀道济与文帝的心腹大将到彦之一同领兵征谢晦。这既是戴罪立功,更是给他摘清自己的机会。 檀道济遂抓住这个机会,尽力表现自己的忠诚。他给文帝夸下海口说,当年谢晦随先帝(指宋武帝)北伐,十次胜利,九次都是他提出正确的建议,但他长于谋略,短于领兵,我檀道济保证兵至功成。 果然,到彦之先率军至荆州被谢晦击败,檀道济继至,大败谢晦,生擒送至京师。 这一场大功劳下来,檀道济自以为此后将彻底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划清界限,终于摆脱受猜疑的尴尬。然而这位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将军,却低估了帝王心术。 谢晦一死,檀道济立刻被调离原防地广陵,扔到江州当了个刺史。广陵是京师建康的北大门,调离檀道济,足见文帝内心仍然对他不放心。 但是乱世之中,有本事的人,即使皇帝想埋没也埋不住。 元嘉八年,宋文帝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其心腹大将到彦之为统军元帅。结果宋军先胜后败,在河南山东方向接连败退。眼看北伐大军就要被北魏打的渣都不剩,万般无奈,宋文帝只好起用已经半隐退的檀道济。 檀道济倒也没什么怨言,二话不说北上救火。名将就是名将,檀道济一到前线,宋军将士立刻军心大振,仗还没打,精气神便有了起色。檀道济指挥宋军以进为退,连战二十余日,暂时打击了北魏的嚣张气焰。著名的唱筹量沙便发生在这段时间。 后来檀道济虽然未能起死为生,毕竟把部队完整地带回宋朝,已算天大的功劳了。 然而政治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越是这样,宋文帝就越对檀道济不信任,能力太大了,当年又有嫌隙,哪个皇帝能放心。 到了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生了场大病,几乎要病死。恰巧北魏大举进攻,文帝便借口御敌,把檀道济征召入京师。但檀道济到建康后,文帝并不与他见面。过了大半年,文帝病好了些,感觉自己只要活着,檀道济应该翻不起什么浪,便开恩让檀道济回江州了。 檀道济终于明白了文帝的心术,想起当年被杀的徐、傅、谢三人,自己染上过废君的底色,这一辈了就别想再洗干净。 此刻见皇恩浩荡免他一死,他赶忙登船起程。没想到刚一上船,宫中来使,召檀道济还朝。原来文帝老病又发,猜忌檀道济的心病也一块发作,他生恐檀道济趁着自己病重发动兵变,下令收捕檀道济。随后文帝下诏痛责檀道济的罪过,将檀氏满门,连同檀道济的一干心腹大将,全部处死。 檀道济被抓时,情知无幸,气的拿下头巾怒掷于地说:乃坏汝万里之长城!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高兴地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后来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军杀到瓜步,宋文帝登城望敌,甚是忧惧,脱口而出:如果檀道济尚在,岂容胡虏如此猖獗。 然而虽如此说,文帝杀檀道济却毫不后悔。政治斗争就是能动刀子绝不动笔,能肉体消灭绝不留活口。 而檀道济,似乎到死也没明白这个道理。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