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猛将真能一个人打几十个吗?说说正史里对敌人放无双的战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52 冷兵器研究院 newdu 参加讨论
编者按:在很多历史记载与传说中,在冷兵器时代,时常会出现一些异常骁勇的英雄人物。他们别说一个人打十个了,就是一个人打几十个也不成问题,正规历史书上也不乏那种“手杀数十人”的记载。那么,历史上的猛将,真的能一个人能打几十个吗?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在三国历史中,因为忠心护主而名声大噪的武将典韦。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给典韦加上了极为夸张的战绩,这位猛人在惯用武器被偷的情况下,“韦急持步卒腰刀在手,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挺长枪,抢入寨来。韦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人。马军方退,步兵又到,两边抢如苇列。韦身无片甲,上下被刺数十抢,尤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但演艺终归是演义,且不说典韦竟然抓着两个活人做武器,单说他一个人只使用腰刀,就能砍杀骑兵二十余人,这在古代战争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老版三国中的典韦之死 与《三国演义》中典韦的勇猛相比,正史《三国志》中典韦的战绩就大大缩水了。首先,这场战斗在历史上并没有骑兵出现,典韦的兵器也并没有被偷。当然,但是与张绣军奋战的,除了典韦自己,还有“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按《三国志》的记载,典韦和他随行的十几名士兵的战斗是“韦战於门中,贼不得入。”也就是说,典韦率领曹操的亲卫士兵,结阵堵住营门。因为有营墙的保护,因此张绣军只能进行正面进攻,并在这些精锐面前遭受挫败。换言之,这场战斗其实和斯巴达人著名的温泉关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最后张绣军的取胜之道,也是采取“兵遂散从他门并入”,然后情况便成了“贼前后至稍多”的夹击之势,并最终成功的消灭了典韦身边的大部分士兵,并成功重创典韦。不过在其他跟随典韦的士兵死伤殆尽之后,典韦还“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因此典韦的战绩还是相当可观。 ▲典韦的“最后一战”,实际上就是温泉关之战的微缩版 另一个著名的“无双”,是来自《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里记载。英格兰的最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人国王哈罗德二世曾突袭率领大批维京战士入侵的挪威国王“无情者”哈拉尔三世。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斯坦姆福德桥战役。由于维京军队没有对英格兰军队的行动提前做好准备,因此派出了一位使用战斧,身形高大的维京武士守在桥上阻击英格兰军队。在记载中,他用战斧击杀了40多名英格兰士兵。最终还是一个英格兰士兵泅水到桥下,从下面使用长矛击伤了这个维京武士,其他英格兰士兵一拥而上,最后才击杀了这个大家伙。 ▲维京武士 那么《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这个故事可靠性如何呢?首先这个故事性的真实性其实一定程度上是要打一个问号。因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作为历史资料,它们并不是通过某一权威政府机构,或者职业历史学家记录汇编,他们的书写者大多都是当时英格兰的教会修道士,因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本身救有许多的版本。而在九世纪末期为节点往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各个版本都有较大的出入。1066年的斯坦姆福德桥战役也很不幸的在这节点之后。而且由于这些记录历史的修道士们,往往对于战争的情况都是道听途说。因此那个无名维京武士的故事,究竟只是修道士编造的故事,还是真实出现,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斯坦姆福德桥战役 不过从战争角度来说,其实这一故事可能也并非完全虚构,或者说,如果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故事。首先是地形,根据记载,这个维京武士是站在桥上阻击了英格兰的军队。在中世纪时期的英格兰,自然不会有什么宽阔的桥梁,因此一般都是比较窄的木桥或者吊桥。那么在这种狭窄的地形,即使再多的士兵,基本也只能是单向前行。这样士兵之间武器的配和效果,就会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只能陷入和这个身材高大的维京武士进行单挑的无望之战。加之当时英格兰步兵,大多都是以民兵为主,一旦陷入这种情况,他们有多大的勇气还能继续勇往直前,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如果刨去英格兰人夸张的伤亡人数,仅一人站在桥上拖延英格兰进攻,还是极有可能成立的。 ▲作为英格兰步兵主力的盎格鲁—撒克逊民兵 其实不为人所知的是,在明代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战斗中,也曾经出现了一个猛将兄。不过这个猛将兄不是出在明军,还是出在葡萄牙一方。在明军和葡萄牙之间发生的西草湾之战中,有一个名叫Pedro·Homem的葡萄牙船长,他所指挥的战舰就遭到了明军战船火炮的猛烈攻击。幸存下来的大部分船员,因为恐惧明军的炮火而全部躲进战船的主楼,而周围战舰因为明军火炮和火船的攻击难以靠近支援。最终,只剩下Pedro·Homem一人迎击接下来明军的接舷战,这位船长依靠他身上坚固的板甲,以及欧洲双手大剑成功的逼退了明军的进攻。但明军则使用火炮直接将这个勇猛过人的葡萄牙船长撂倒。可以说这是上演了一场“你有武功,我有枪炮”的中西方反串故事。 ▲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士兵 这一位猛将兄的赫赫武功虽然在明代史料中不见描述,但是在葡萄牙方面,有多位当时人的目击证实,因此还是比较可靠的。而Pedro·Homem能够达成如此战绩,除了他本身高超武艺以及板甲、大剑的加成之外,其实所处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当时葡萄牙在远东地区使用的,一般都是体型较小的桨帆船,也就是明代也进行仿制的蜈蚣船。根据明朝的记载,葡萄牙的这些小型桨帆船“佛朗机番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尺”,因此甲板空间和吊桥一样都是非常狭小。而且是在海上,海浪而产生的颠簸同样是在所难免。加之当时的海战多是将大型火炮放置在船头,因此海军交战也多是船头相对,那么明军在接舷战时,就也不得不从船头登船,因此也就会出现站成一列一个个送的情况了。 ▲欧洲桨帆船模型 不过相比于前面两位,这位Pedro·Homem船长接下来的故事同样极具传奇。在葡萄牙人的记载中,Pedro·Homem船长最后是被明军火炮炸死。但是在明军上呈的塘报中,记录了他们俘虏了葡萄牙舰队首领别都卢。然而当时葡萄牙真正的舰队指挥,是当时葡萄牙印度总督麦罗·哥丁霍(Mello Coutinho,他在四年后才在马六甲因病去世),他的名字发音音译绝非别都卢。同时,Pedro·Homem船长的名字Pedro读音恰好就是别都卢。因此如果明军俘虏的别都卢的确是Pedro·Homem船长,那么这位船长极有可能并没有死于最后炮击。 ▲即使在葡萄牙殖民者中也是恶名昭著的印度总督麦罗·哥丁霍 当然除了以上三位,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有记载的猛将兄。比如日本著名的名将源义经家臣武藏坊弁庆在最后的高馆之战中就曾以一人之力杀敌无数。还有中国著名武术典籍《无隐录》中记载明末枪术大师程冲斗的侄子,就曾“冲斗之犹子(侄),改姓名为张君玉,御流寇于江北,十三发,杀十二人,其一急跌下坡,得逸去。”等等。虽然这些历史事件终究是因为带有水分而假假真真,但是就如同每所学校都有那么几个学霸,古代战争又怎么可能会少了猛将兄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