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敦研院编号第454窟,《题记》第173-174页。 (15)敦研院编号第108窟,《题记》第54页。 (16)敦研院编号第431窟年代不详题记,《题记》第165页。 (17)敦研院编号第78窟至正九年、十三年游人题记,《题记》27页。 (18)敦研院编号第444窟,《题记》第168页。 (19)伯希和编号第74号洞(敦研院编号第98窟),《笔记》第134页。 (20)伯希和编号第74号洞,《笔记》第134页,又见145页另一条题记。 (21)伯希和编号第74号洞(敦研院编号第98窟),《笔记》第145-146页。 (22)敦研院编号第450窟,《题记》第171页。 (23)敦研院编号第108窟,《题记》第55页。 (24)录文见《题记》第53-54页。 (25)伯希和编号第73号洞(敦研院编号第99窟),《笔记》第132页。 (26)伯希和编号第74号洞(敦研院编号第98窟),《笔记》第146页。 (27)敦研院编号第176、98窟,《题记》第80、48页。 (28)敦研院编号第427窟,《题记》第160页。 (29)敦研院编号第450窟游人题记,《题记》第167页。 (30)录文见《题记》第119页。 (31)敦研院编号第444窟前室西壁门南侧刻画题记,《题记》第169页。 (32)分别来自伯希和编号第66、118f、118p、120、120a、120g、123a、135b、145-146、168、169号洞,详见《笔记》第123、211、231、256、261、264、295、373、374页。 (33)敦研院编号第45、428窟,《题记》第16、163页。 (34)伯希和编号第181号洞(敦研院编号第464窟),原文为:“大宋□□□□府路合州赤水县长安乡杨□□□□居住房。”按《宋史》卷89《地理志五》,合州属成都府潼川府路,赤水为五县之一。《笔记》第383-384页。 (35)敦研院编号第45窟前供养人题记北下角;原作“真定园是县南城□□村至元二年”,《题记》第16页。据[明]宋濂等撰《元史》卷58《地理志一》:“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57页。)“园是”(元氏)或因同音而致讹。 (36)[唐]魏徵等撰《隋书》卷67《裴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80页。 (37)《笔记》第168页;又见敦研院编号第85窟,《题记》第30页,“太上”作“大上”。 (38)伯希和编号第149号洞,《笔记》第341页。 (39)编者注云:“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361页云‘张思艺姓名上尚隐约可见圣历二字’,今已看不见。”《题记》第137页。 (40)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181页。 (41)敦研院编号第108窟,《题记》第54页。道真行迹见于敦煌研究院藏345号文书《道真题记》,藏经洞(第17窟)有其题写的经卷多件,其所在的三界寺与莫高窟的封闭有着密切的关系。参阅荣新江先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3页)以及《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著作的相关研究。 (42)敦研院编第108窟,《题记》第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