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钱穆曾回忆说:“诚之师案上空无一物,四壁亦不见书本,书本尽藏于其室内上层四周所架之长板上,因室小无可容也。及师偶翻书桌之抽屉,乃知一书桌两边八个抽屉尽藏卡片。遇师动笔,其材料皆取之于卡片,其精勤如此。”(见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92页。) ②相关论述可参见侯云灏《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载《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③其中,关于典志体对吕思勉史学的影响,他自己曾回忆说:“把《通典》和《通考》对读,并读过《通志》的二十略。此于我的史学,亦极有关系。人家都说我治史喜欢讲考据,其实我是喜欢讲政治和社会各问题的。”(见吕思勉《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吕思勉遗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410页。) ④目录对比可参见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载《史林》2008年第1期。 ⑤吕思勉曾联系华东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前身)出版中国通史,且已按照出版社要求编写了《拟编中国通史说略》(收录于《吕思勉遗文集》上),惜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先而未能如愿(参见张耕华《吕思勉:史学大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201页)。 ⑥钱穆曾将《国史大纲》面呈吕思勉请其作最后一校,而吕氏曾盛赞其论南北经济一节(参见钱穆《回忆吕诚之老师》,载《蒿庐问学记》,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6页)。 原文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 [2]吕思勉。自述[M]//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M]//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19. [4]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吕思勉。白话本国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吕思勉。史籍与史学[M]//吕著史学与史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M]//俞振基。蒿庐问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8]吕思勉。史学上的两条大路[M]//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6. [9]黄永年。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M]//俞振基。蒿庐问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44-145. [10]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序[M]//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11]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自序。 [12]吕思勉。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M]//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4]吕思勉。诚之诗稿[M]//张耕华。吕思勉:史学大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3. [15]吕思勉。历史研究法[M]//吕著史学与史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梁启超。新史学[M]//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50. [17]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J].史林,2008(1):1-20. [18]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9]杨宽。吕思勉先生的史学研究[M]//俞振基。蒿庐问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21. [20]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8. [21]吕思勉。答程鹭于书[M]//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2]吕思勉。整理旧籍之方法[M]//吕思勉论学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87. [23]吕思勉。经子解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 [24]钱穆。回忆吕诚之老师[M]//俞振基。蒿庐问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36. [25]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67. [26]吕思勉。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M]//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7]钱钟汉。吕诚之先生的为人和治学[M]//俞振基。蒿庐问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86. [28]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引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