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个两千年前改变中国思想史轨迹的男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54 铲史官 newdu 参加讨论
编后语 周秦鼎革,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双面性。 一方面,郡县制与专制连体共生,自有其残酷性。秦灭六国的血腥,统一之后治理天下的残暴,及之后的二世而亡,将这一制度的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郡县制又打破了封建公卿世袭(天下郡县守令皆为异姓),使士人、平民都有参与政权的机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包含了“天下为公”的理想。 对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评论说:“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敏锐地指出了郡县制(天下为公)与皇权(谋一家一姓之私)二者之间的张力。 汉承秦制后,这一制度的张力也一并被继承下来,成为笼罩在汉帝国上空的阴霾。亡秦之痛,殷鉴不远,执剑人汉武帝也不得不思虑久安之策,于是有了召举天下有学之士来面壁的举措。 而破壁人便是董仲舒。董仲舒从帝国的根本问题入手,试图在理论和制度层面克服郡县制的固有矛盾。董仲舒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建国与立国的矛盾,即西汉政权的合法性与统治秩序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西汉得以建国,是靠刘邦反秦以及之后的楚汉之争成为胜利者,用儒家的经典《易·革》中的话来说,这叫“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开始激化(七国之乱),社会问题也不断积累,更让汉武帝产生了犹如寝于“积薪”之上的危机感。如何保有天下、建立和谐稳定的秩序,成为他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于汉武帝这个执剑人而言,革命是汉朝的建国之本,忠君则是他的立国之本。很显然,革命与忠君之间存在着难以共存的矛盾。 这个时候,董仲舒出手了。董仲舒写下了《尧舜不擅移汤武不擅杀》一文,从理论层面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篇短文中,董仲舒一改儒生辕固生单纯从人心向背立论的做法,从 “天命转移”立论。这要高明多了,因为人心向背论过分地强调暴力革命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很容易给被世人效仿,而天命转移论则难学多了。 天命转移论首先确认“皇帝”作为“天之子”的崇高地位和神圣尊严,进而指出皇帝作为天之子,皇位是天给的,你不能拒绝,也不能随便给别人。比如,尧舜禅让不是随便禅让,而是上天让你让位;武王伐纣不是篡夺,而是上天让你上位。 如此一来,董仲舒便将孟子和荀子的人心向背论论,成功地转换成天命自我实现的神圣授予论,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从革命夺取转向了君权神授。那么,上天凭什么让刘氏称帝?凭德性,刘氏有足够令人民安居乐业的德性。 董仲舒在解决了这个令汉武帝蛋疼的问题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个彩蛋——用天命来约束皇权:皇帝作为天子,要听上天的话,可不能乱来哦,否则上天会示警的。 历史遗迹 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江西乐安乌江之畔的流坑村,为董仲舒后裔中的一支。(摄影/周绍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