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57、53页。 (116)郝镇华编:《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9-10页。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468、487页。 (118)[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马雍、傅正元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68页。 (119)为了冲破“五种生产方式”公式的羁绊,董正华教授提出了“第六种生产方式”的说法,指的是“小农的生产方式”,这似乎显示它不是《序言》的生产方式序列中的任何一种。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样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围绕“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的讨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1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61页。 (121)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2页。 (122)[英]艾仑·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管可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22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83页;[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30、204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5-116页;[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14-116、286-288页。 (125)“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Produktionskrfte)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一定的社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广松涉版德语为praktisch-idealistischen,中文版编者注认为德文原文是praktisch-idealistisch)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的锋芒都是指向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6、220页。 (126)[日]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78、179页。 (127)[日]黑格尔:《历史哲学》,第232页。 (128)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66-168页,转引自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6页。 (129)马克思:《中国和英国的条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25-626页,转引自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第95页。 (130)恩格斯:《德国和泛斯拉夫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218-225页,转引自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第76页。 (1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509页。 (1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3页;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Band 1,Teil 2,Berlin,1981,S.394,3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