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远不是姜维对手,为何蜀国还被灭?姜维双拳难敌四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00 千古名将英雄梦 newdu 参加讨论
汉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儿姜维(13)在决定命运的魏蜀大决战之前,蜀国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长期执掌尚书台的尚书令陈袛病逝。刘禅异常悲痛,史称:“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三国志•陈袛传》)。并且给了陈袛一个特别好的谥号:“忠”,要知道刘禅似乎特别不喜欢给别人好谥号:张飞的谥号是“恒”,马超的谥号是“威”,黄忠的谥号是“刚”,这些人的谥号和他们的功绩比起来勉强算是平谥,没有夸张。更惨是赵云,谥号是“顺平”,给人的感觉不像赵云,像飘柔;最惨的是关羽,干了一辈子最后谥号是“壮缪”,这就基本等于今天骂人的话了!甚至就连诸葛亮的谥号“忠武”里面的“武”字,都有点讽刺的意思。唯独这个陈袛,在刘禅心目中是大大的忠臣,为什么?因为他最听话、最乖。 第二件事,景耀四年(公元262年),姜维和黄皓翻脸,率军出屯沓中避祸。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姜维对黄皓起了杀心:“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姜维突然要杀黄皓,罪名是黄皓恣意妄为,擅权欺君。这样类似的事情陈袛也干过,没见姜维对陈袛如何,为什么黄皓就不能干呢?其实还是知识分子心态害了他,陈袛再坏也是读书人,黄皓是什么,贱人,太监,陈袛对我颐指气使也就罢了,你还来指示我,岂有此理!这是自东汉末年士人对太监的看法,姜维也学郑学,严格来说也属于士大夫阶层,所以他对黄皓有意见是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刘禅的反应让人胆寒:“皓驱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三国志•姜维传》中《华阳国志》的记载。)这话细思极恐:黄皓不过是我刘禅的一条狗,以前董允老看他不顺眼,什么意思?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太不给我刘禅面子啦!所以我恨他!你想象一下,一个皇帝当着你的面说出“恨”字!你怕不怕?不管你怕不怕,反正姜维是怕了。于是率军前往沓中屯田,不再过问朝廷中的事情。 图:黄皓 魏国那边的司马昭也开始盘算着要找皇帝麻烦,他哥哥废了曹芳,他更是直接杀了曹髦,现在面对曹奂,司马昭打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是杀曹髦的影响太坏,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所谓拿得出手的功劳可不是平定淮南叛乱那么简单,必须为国家开疆拓土,也就是说吴国和蜀国必须干掉一个。 按理说,从曹操开始,魏国对吴国就一直处于大规模战争状态,但是魏国对吴国始终是狮子吃刺猬——无从下口。主要卡在两个问题上:第一魏国在长江中游没有据点,下游攻击面临被东吴水军阻击的问题;第二魏国在长江上游没有舰队,不能沿江东下配合主力攻击东吴核心地带。相反,对于蜀国,魏国长时间处于守势。曹真、曹爽父子二人反击了两次,都被对手诸葛亮、姜维阻住,难以突破蜀国汉中防线。这两次失败司马懿和司马昭也都经历过,但是这次司马昭似乎很有信心:
根据自己的这个判断,司马昭为魏国拟定了三路攻打蜀国的作战计划:主力是新任关中都督、镇西将军钟会的十万大军,这支部队兵分三路进攻汉中,两支奇兵是征西将军邓艾的陇西兵团的五万人负责拖住姜维的蜀军精锐四万人,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人马负责进攻阴平桥头隔断姜维与汉中蜀军的联系。从布局看,司马昭的行动是姜维屯田沓中给了他机会,于是采取偏师牵制姜维,主力攻取汉中的战法。 久经沙场的老将邓艾是反对这个计划的。因为本来按照魏延时代传下来的战法,如此深入蜀国汉中防线是很难突破的。但是这时蜀国却改变了自己的防御策略,简单说就是由过去的把守诸口,御敌于国门之外变成了敛兵聚谷,歼敌于国境之内。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姜维:“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三国志•姜维传》)姜维这么做就是要把蜀汉过去的单纯防御战,打成一场诱敌深入的歼灭战。 因为魏军几十万人在关中地区集结的情报姜维马上就发现了。姜维上表刘禅,提出应对方案:“宜并遣张冀(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姜维传》)仅从这份奏表就可以看出姜维绝对是名将:一语中的,说明此次防御战的重心是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阳安关口是整个魏军的运输生命线,拿不下了,魏军就要通过其他难走的道路运输,困难程度大大增加,且退兵的时候没有一条好走的退路;阴平桥头是连接沓中和汉中的关键枢纽,只要蜀军控制这里,一定会比魏军更快的到达汉中。只要这两个点被蜀军控制,魏军进入汉中的钟会部一定可以被蜀军消灭。可惜刘禅不听,不听的原因是因为刘禅问了巫师,所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 (《三国志•姜维传》)。看来蜀国的巫师不是水平太差,就是奸细,因为上次费祎死的时候也问过巫师,巫师说他在成都待着不好,要去汉寿,结果刚到一过年就被人剁了。 图:姜维 战争就在魏国的充分准备和蜀国的麻木不仁中开始了。 首先出动的而是邓艾,他虽然不情愿,但是依然向姜维发动了进攻,两个老对手在沓中再次交锋。但这次双方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姜维是蜀国的大将军除了应战邓艾的攻击,还要关心汉中的防务,邓艾则只需要牵制住姜维,其他的有别人搞定。因此,两个人一开打就是一个休闲,一个紧张。当姜维发现诸葛绪出现在阴平桥头的时候,紧张情绪到达了顶点。诸葛绪的三万人马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已经布防完成,要冲杀过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键时刻,姜维再次临危不乱,施展声东击西之计:“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之后”(《三国志•邓艾传》)这是一个简单到家的佯动,傻子都知道汉中是蜀军必救、必保的地方,阴平桥头又是从沓中撤回汉中的必经之路,蜀军就算占领了雍州,长安还有司马昭的二十多万人马呢!但是诸葛绪上当了:“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 (《三国志•邓艾传》)初上战场的他对于后路的担忧和姜维威名让他不敢不撤。所以战场上任何计谋的使用都必须根据你对对手了解情况进行,对傻子就应该把计谋用的简单一点。之后,姜维依计行事:“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维较一日不及。”(《三国志•邓艾传》)成功跨过阴平桥头,撤往汉中。 但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时间已经过了一个个月。由关中出发的钟会大军,在司马昭和钟会的共同规划下同时从斜谷、傥骆道和子午谷诸道向汉中发起了进攻,司马昭自己在长安重新集结二十万大军为钟会保障补给线。蜀军此时已经按照计划将汉中兵力分散为三股各自占据险要地形,囤积大量粮食,坚守待敌后撤,分别是:汉中监军王含守乐城要塞、蒋琬之子蒋斌守汉城要塞和傅彤之子傅俭守阳安关要塞。其中阳安关要塞最为紧要,因为此地陈仓道的尽头,魏军大军进攻必须打破此关才有可能完成对十万大军的补给。 钟会派出荀恺率军一万围汉城、李辅率军一万围乐城。派征蜀护军胡烈率领精锐攻阳安关。结果汉城、乐城直到蜀国灭亡钟会都没有攻下了,反倒是原来觉得最难打的阳安关被打了下来。因为阳安关出了带路党。带路党就是益州本地人蒋舒,他卖了阳安关也卖了傅俭。结果是傅俭和父亲傅彤一样为国捐躯。阳安关丢失导致大量存粮落入敌手,且陈仓道被打通,魏军不但有了一条可靠的退路,补给也相对容易。到这个时候,钟会应该已经完成了夺取汉中的战略任务,这是曹操和司马懿,曹真和曹爽都没有夺下的功劳,一时间志得意满,好不开心! 图:钟会 可是钟会待在汉中没有派兵抢占剑阁。姜维抓住钟会的失误,迅速反应:“翼、阙甫至汉寿,维、化舍阴平而退,适与翼、阙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三国志•姜维传》)这一系列的动作就是“敛兵聚谷”战略的延伸和继续。总的来看姜维此时形势并不坏:蜀军主力未损,且通过撤退完成集结,现在姜维手中的兵力接近六万人马,而钟会的兵力要留下大部守备后方,虽然加上了诸葛绪的三万人马,但一线兵力应该在七万到八万之间,也就是说姜维可以与钟会一战。虽然阳安关失守,但是十几万大军的补给依然困难,汉、乐二城在魏军侧后,如芒刺在背,所以钟会的形势其实是岌岌可危的。奇怪的是钟会竟然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有时间写文章表扬自己加拍司马昭马屁,同时还有空去诸葛亮坟前装逼。 结果到了剑阁钟会就傻眼了!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令人听之凋朱颜。”正面进攻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关简直就是送死。钟会在朝廷里内斗,杀个把嵇康这样的名士还有能力,面对剑阁这样的绝险,钟会毫无办法,只能干瞪眼。到这里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双方都对结果表示满意——魏国拿回了汉中,蜀国保住了主力和胜利的希望。 图:剑阁剑门关 接下来该怎么办?继续对耗下去,钟会显然耗不起;攻,别开玩笑了,爬都爬不上去。钟会是司马昭的智囊,号称是当时最厉害的谋士,水平完全不能望姜维之项背。至于行军打仗,更是绝对外行。眼看着姜维“敛兵聚谷”之计就要达成了:“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姜维传》) 图:姜维剑阁点将台 这个时候,老对手邓艾却在背后给了姜维致命的一剑。景耀六年(公元264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三国志•邓艾传》)面对绝险,邓艾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头,竟然身先士卒“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三国志•邓艾传》)其后的故事就简单了。爬过绝险的邓艾在江油收降了蜀将马邈,在绵竹击溃了二世祖诸葛瞻,最后在成都收降了后主刘禅和整个蜀国朝廷,蜀国灭亡。三国时代的平衡被邓艾打破,三分归一统的契机由邓艾制造,整个魏国远征军中只有这个七十老翁可称真英雄。 图:邓艾偷渡阴平路线 姜维知道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尚在剑阁准备追击魏军,闻讯立即率军放弃剑阁,向东撤往巴东地区,指望刘禅即使守不住成都也会向东投奔自己。结果走到半路,刘禅投降的消息传来了。“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姜维传》)也是姜维既愤怒又无奈,他想起了年少时的杨阜,不能放弃还有机会,我还可以赢回来。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