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3)

(12)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卷1《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第20页。
    (13) 童书业:《论宗法制与封建制的关系--评黄子通“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是不是封建制度的特征?”》,《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14) 杨希枚:《论先秦所谓姓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15) 《史记》卷2《夏本纪》,第89页。
    (16) 转引自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9,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52页。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78页。
    (18) 《尚书正义》卷6《禹贡》,《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153页。
    (19) 《尚书正义》卷6《禹贡》,《十三经注疏》,第152页。
    (20) 《尚书正义》卷11《武成》,《十三经注疏》,第185页。
    (21) 王念孙:《读书杂志》“君子安雅”:“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45页)
    (22) 刘向著,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23) 《淮南子》卷11《齐俗训》,《二十二子》,第1254页。
    (24)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5页。
    (25) 唐兰:《何尊铭文解释》,《文物》1976年第1期。
    (26) 参见李禹阶:《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与“礼”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7) 《史记》卷43《赵世家》,第1808页。
    (28) 《荀子》卷12《正论》,《二十二子》,第330页。
    (29) 其后儒家士人多谈及此,如陆象山曰:“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陆九渊集》卷23《讲义》“楚人灭舒蓼”条,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7页)
    (30)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颜渊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5页。
    (31) 《管子》卷8《小匡》,《二十二子》,第122页。
    (3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6页。
    (33) 《国语》卷2《周语中》,第30页。
    (3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39页。
    (35)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902页。
    (36) 《后汉书》卷77《西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8页。
    (37) 《后汉书》卷73《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2363页。
    (38) 《南齐书》卷47《王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19页。

(责任编辑:admin)